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六)

(2021-04-25 11:41:57)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王阳明心学·系列
(原创文字,谢绝转载和抄袭)

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六)

                                      “知行合一”与“有言实行”正相反?
                                   原标题:“知行合一”~”有言実行”とは真逆の言葉?)

翻译、解读暮初

      “知行合一”之说,是中国明代王阳明所宣讲的学问(后世称之为“阳明学”)的中心思想之一。核心理念是, “知”与“行”并非毫无关系地分别存在,原本就共存于一体之中。
        然而,关于“知行合一”的理解,依旧是众说纷纭。其中以“有言实行”较具有代表性。所谓“有言实行”就是“先立一个宣言,再以诚心正意(自我责任感)来实现这一宣言。”(注:即先知而后行。对于自己说出的话,以自我责任感,负责任地做到)
       但是,这个“有言实行”与“知行合一”完全是两回事。
       事实上,“知行合一”表述了如下的一层意思:
       举一个例子。经常吃咖喱饭的人对于咖喱的美味有相当的认知。但是,没有吃过咖喱饭的人,就不会对咖喱的美味有任何的真切认知。
       再比如,在公共交通上主动为老年人让座的人,是一些能从让座这一行为而让自己得到快乐感的人。当这些人没有为老年人让座的机会时,那么“让座”这一行为的正义感、快乐感并不能在自己的身心之中体现出来。
       这个话题,也可以从脑科学中获得旁证。人类的行为方式无非有两种,一是追求快感的行为,二是避开痛苦的行为。
       感受到快感时,脑内分泌了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比如,当感受到咖喱饭的美味时,脑内就会分泌多巴胺,此时就会获得快感,并滋生以后想再吃一次的念头。但是,从没有吃过咖喱饭的人,不会了解这种快感,也无从产生想再一次吃咖喱饭的念头。
       这就是说,从脑科学而言,喜欢吃咖喱饭的人会随机产生“多巴胺”,并且产生以后还想再吃的愿望,这就是形成了一种“脑回路”。这一状态,就是“知行合一”。
       这与“有言实行”不同。不懂得咖喱饭美味的人,当被要求“不要浪费粮食,要统统吃完”时,就会附和地说,“我一定吃完”,但完全没有要把咖喱饭当作美味来品尝的想法。仅仅是完成了吃饭这一过程而已。
       这是“有言实行”(先有宣言,后有行动),与“知行合一”完全不同。但在世人眼中,“有言实行”则较多地与“知行合一”的理解混杂在一起。
       在现代的认知中,人有五大基本需求,这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其中,人的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实现。但不为人知的是,马斯洛也曾设想过,社区发展的需求(自身对于周边环境的幸福感需求)才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在西方批判共产主义的时代,马斯洛的本意就被淹没于这些批判的声浪之中。但是,从马斯洛的本意出发,社区发展的需求(自身对于周边环境的幸福感需求)才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而所谓的“社区发展的需求”(自身对于周边环境的幸福感需求)实质是全面顾及他人的幸福感需求。
        而在儒学体系中,让别人获得幸福感,帮助陷于困境中的人,这就是“心”。或者说,就是依据“良知”、“良心”而产生的相关行为。这才是最高的幸福感,也是最为理想的境界。
       在佛教中,“心”被解释为佛性。而佛性与众生之心同在。依据佛性,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属于自我的幸福感。常常沉浸于这种喜悦感之中,这就是佛教所指出的理想目标。
       因此,良知、良心、佛性,在马斯洛看来,就是接近于社区发展的需求(自身对于周边环境的幸福感需求)。
       人有欲望和需求,通过自身的体验,从中体会到快乐和喜悦,就会从脑中分泌出“多巴胺”。“知行合一”中的“知”,特指“良知”。在佛教看来,就是佛性,在马斯洛看来就是“社区发展需求”(自身对于周边环境的幸福感需求)。
       当获得“良知”的喜悦感油然而生之时,此时就自然转化为某种行为,也就是契合“多巴胺”的分泌状态。这才是“知行合一”的状态。
       换句话说,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其实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做一些事情。这其中就存在着一种良性的“多巴胺”回路。 
       是什么机制促成了这种回路呢?或是由谁主导所建立的呢?
       先贤们经过自己的不断思考和探索,认识到是源于自然之理、或宇宙法则。
      (日本)思想家夏目漱石在晚年提出“则天去私”的理念就是一个例证。所谓“则天去私”“,就是“去除私欲,依天而行 ”、“从内心倾听天的声音”、“我之内心存在天理”。
       事实上,王阳明37岁时,就获得了这种觉悟。而王阳明的觉悟世称“龙场悟道”。     


暮初的解读:
       日本人基于自己的文化理解来诠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倒也别开生面。也充分体现了“万物一体之仁”的理念。但是,“知行合一”毕竟是明代理学与心学共生的时代的一种观点,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而在明代,当时“知行合一”的理论并不是被所有人所接受,反而是广受质疑。这就是境界不同而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
       事实上,现代对于“知行合一”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但与王阳明的本意相去甚远,这也是文化语境变迁后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情。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心中的王阳明,其实是自我想象出来的王阳明,并非是真实的王阳明。还原真实的王阳明,就必须破除心中被自我固化的思维定势。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事实上,“心中贼”都是自我所养成的,倘若去破也无从分辩、无处借力,所以破起来才难。而“知行合一”就是一个检测手段,知行本就一体,从没有超越自我认知范围的正确行为,也从没有高于自我行为的认知。在这个意义上,“知行合一”也体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境界。



注1:“有言実行”:発言したことを責任をもって実践すること。中文直译是是,“先有宣言,然后能负责地            实现这个宣言“。在现代日本,许多人将其理解为“言出必行”,或是“说到就要做到”。故而将“有
          言实行”当作一种座佑铭或人生态度来对待,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其积极的正面作用。与“有言实行”不
          同,“知行合一”更多是一种圆融的精神境界,也就是“知行合一”后所产生的奇妙体验。
注2: 马斯洛在晚年提出“超自我实现(Over Actualization)”的理念。也就是当一个人充分满足了自我实现
         求时,会产生出一种超自我实现的一种心理需求。但这种需求由于各方的理念不同,也出现了五花八门            的理解。但从一般的理解而言,当满足了个人的自我实现后,就会自然地考虑“泛爱”。也就是“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这种“泛爱”对于改善周边的人际环境有较大的正向反馈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