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五)

(2021-04-21 15:55:33)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王阳明心学·系列
(原创文字,谢绝一切转载和抄袭)

翻译、解读:暮初

                             “心即理 ”--社会边缘化人群的奋发号角?
                           (原标题:心即理--落ちこぼれが奮起した言葉?)

        江户时代,阳明学在平民阶层开始流行起来。其中最大的缘由是因为“心即理”这样的独特思路一下子抓住了平民的心。
        而具有阳明学风格的总体思考方式,则进一步促成日本人的文化同一性,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在解读“心即理”的同时,有必要把相关脉络也附带梳理一下。
       经王阳明所诠释过的儒学,变得容易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所接受。(这也是为什么明治时代专门创造了“阳明学”这个词的由来)。
       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隐含的理由。这是由于幕府推行朱子学,倡导艰苦卓绝的治学精神。而朱子学和阳明学的共同目标就是成为圣人。因此如何成为圣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也就是说,要成为圣人必须首先具备极其优秀的人格品质)。
       问题在于,朱子学和阳明学中关于如何成为的“圣人”的方法和途径完全不同。
       比如,朱子学强调不管如何,首先必须为了充足地储备知识而努力学习。因此,也顺理成章地要求必须熟读并领会《四书五经》的内容,自觉以先贤的思想构筑自己的人生方向。
       为此,朱子学的崇拜者们也自然有了“必须首先领会和消化这位先生的思想”这样的理解,也为此做好“艰苦卓绝”的心理准备。
       在这一点上,王阳明的态度则是相当豁达。他问道,“关于“对与错”这件事,即便一个人没受过教育,难道就不能自我感知吗?”
       例如,当一个陷入困境的人站在你面前,你是仅仅出于同情,还是觉得理所应当帮助他?
       是否真正采取行动另当别论,作为人,一定会想,怎么做才好呢?
       这样的想法,即便没有人提醒你,你也会这样想。
       也就是说,不管是否经过学习也好,或是否受过教育也好,作为人都会这样想。这就是“良知”(良心)。
       圣人之心,原本自在。人即便没有受过教育,在内心深处也具备成为圣人的潜质。王阳明如此认为。
       但是世俗眼中,与其说存在“良心”,人们心中“私心”的存在则更加明显。
       人们往往会说,“(对于良心)自已明白归明白,但是总是感觉到哪儿别扭”。再比如说,“真是让我感到耻辱”“我讨厌让自己吃亏”等等这些观点就出自于“私心”。
       但从“良知”而言,这些观点正是由于无法展开正确的行为才会这样说。
       例如,在我们的眼前正好有一个陷于困境的老婆婆,而周边有许多双眼睛在看着,明明知道应该出手帮助她比较好,但是最终犹豫再三还是选择视而不见。但是,平下心来,难道自己的心真的好受吗?(自己的良心还是知道的)
       所以,王阳明说过,在你的心中,也有作为圣人之心(理)的存在。这就是“心即理”在王阳明看来,世间并无不可跨越的难事,无论出现在何时何地的“良心”才是最为忠实的存在。如果此时配合以行动就是最好的选择。
       假如能这样想。你看,一下子就会有好的心情。假如你能忠实地随自己的“良心”而行动,选择帮助上述的老婆婆。那么这位老婆婆也一定会感激涕零。
       而此时,你也会感到由衷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事实上就是作为“圣人之心”的真实体现。
       因此,阳明学认为每个人的心中,其实原本就有作为圣人之心的存在。而作为“圣人之心”,从书面描述上就是“天理”。也就是说,“天理”这个词是采用了今天的语言在描述,或许正是反映了大自然的天命之理也难说。
       从做圣人这一点要求来看,无论难度再小,或是页数再多的书都与其不相关。(注:并不是通过读书就可以做圣人)。事实上,在自己的心中,早就有了现实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心即理”。
        ”心即理”对于缺乏受教育机会的平民和下级武士,就显得相当有魅力。即便不用付昂贵的学费,也不用买书本,不用去学塾也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这让普通人深为接受。
       王阳明的解释,与日本现有的宗教也有一定的亲和力。与禅宗,尤其是临济宗、净土真宗中的阿弥陀佛信仰,甚至与神道也是如此。
        而那些缺乏学识的平民百姓的阶层中,其实也分不清明确的界限,只统称为“心学”。以至于使其成为日本人的文化同一性的一部分。
        读到此处的读者,您或许认为对此有所“同感”。   
        将“心即理”视作日本人的文化同一性的一部分,这可能是最为理想的描述了。


         暮初的解读:
        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我们想象的情形不一样。它首先在社会边缘化人群中得到热烈的响应,而不是在知识分子人群中。
       也就是说,首先具有思想解放的心理需求群体,居然是人数占绝大多数的底层平民百姓,这一点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
       也就是说,明治时代底层的日本平民和下级武士的心理压抑已到了一个瓶颈期,到了一个不破不立的程度。而阳明学的引入正是点燃了这一把心火。
       求平等、求独立人格的需求,成为了阳明学在日本最初普及的现实基础。
       而在我们眼中,或许看重阳明学中的义理,以及它对于原始儒学的述真。而在日本人眼中,却是更加实用的思想武器。     
       也就是说,在我们眼中值得赞赏的东西,在日本人眼中是可以拿来应用的东西。这就是说,日本人因为应用而得到了实惠;而我们只得到了义理,而不会应用,并没有得到应得的实惠。这才是最让人感叹的事情。
       这或许值得我们反思, 对待学问我们追求唯美、博大、完整,惟独没有考虑过应用。而日本人只选择一个点,就大加应用,或许他们许多人并不了解阳明学究竟有多么博大精深。这好比是,日本人对待学问,采取的态度是挖井,面积小,深度大、影响面广。而我们所采取的态度是治河,面积大,深度浅,影响面小。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需求不同,孰优孰劣真不好比较。
       在阳明学中,心是有二面性,即“道心”和“人心”。而“道心”就是圣人之心,而“人心”则是私心。当没有被私心遮挡时,“道心”会自然而然是显露出来。比如说,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我们总是会生出同情之心,想着去帮他一把。其中隐含的原因在于,这个陷入困境的人,与我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所以也不会激起我的私心。
     “心即理”的本意是心与天理本就贴近。“即”是靠近、贴近的意思。其中,道心与天理本就融为一体,但是有私心在,势必将道心遮掩起来,让天理不能显露出来。
       但是,心与天理本就贴近这一观点,就启发了人们。只要破除私心,即便没有经过严苛的儒家理论的学习过程,也一样能成为圣人。没有书本知识,但并不代表没有认知(良知)。
      例如,在日本明治时代,受身分制度束缚的低级武士们被人人可持有良知的学说所震撼,从此树立起拯救世道的雄心壮志。 
       这就从现实的角度呼应了阳明学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人欲”并不是当代语境中的概念,而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过度欲望。而“致良知”就是要从自主的行为出发,努力去除私欲,使整个身心达到与“道心”圆融的程度,从而进入圣人之境,“从心所欲不逾矩”。
       当然,私心和私欲也不是容易能被克服,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实践阳明学本就是一件需要具备牺牲精神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喜欢阳明学,但是总是止步于义理,而无法使其真正成为身心之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直白地说,许多人喜欢阳明学是“叶公好龙”。在需要为社会付出这一要求面前,就开始变得犹豫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