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泛海》诗赏析

(2021-03-24 08:52:30)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王阳明心学·系列
(原创文字,谢绝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诗的大意是:“无论艰难与顺利,都会如同浮云一般快速掠过太空,没有必要常挂心头。夜晚的静谧与海涛的澎湃呈现在辽阔的海面上,正是借着月光手执飞锡禅杖畅游天际的好时机。

          这是王阳明所写的《泛海》诗。背景是王阳明在被贬为贵州龙场驿后,在正式到任之前,为躲避宦官的一路追杀,打算经海路先返回家乡再作商议(注:《阳明年谱》记载为“因附商船游舟山”)。不料海船被吹到福建境内,无奈流落到武夷山的荒野之中。后不得已借居于山寺之中,顿生归隐之心。偶遇高人指点,放下胸中块垒,决意面对现实困境。回想泛海漂泊之时的冒险经历,触景生情,在山寺的墙壁上写下这首诗。
         该诗明显借用佛家的禅意来表明心迹。无边的天际,象征了王阳明弘大、空明的心境。相对于“道”(天理)而言,任何艰难与顺利都不是根本,个人的荣辱得失对于历史的时空不过是一瞬而已,最终都如浮云一般消失于太空之中。
       无论崎岖与平坦,无论艰难与顺利,无论荣辱与得失,如浮云掠空,皆为身外之物。既然皆是身外之物,为何还要挂碍于心中,有什么理由不能放下呢?。
          这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  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意境一致。手执僧人的飞锡禅杖(佛教神话中的飞行法器)自由自在地畅游于天际之间,象征着超越世俗的功利纠缠和荣辱之心;荣辱不滞心中,宁静的心境与皎洁的明月互相辉映,象征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般的洒脱。而“海涛澎湃”象征着政治舞台的波谲云诡。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泛海》一诗不仅向世间宣告王阳明思想的完全解放。隐喻王阳明未来创建新的学说,必将与佛家理论并驾齐驱的豪情。
       王阳明在福建武夷山上被点化,事实上也为之后不久的龙场悟道,预先扫净了心境之中所有的尘埃,达到前所未有的空明境界。此情此景,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种子即将破土萌发。
       近代文学家郭沫若在 《王阳明礼赞》对《泛海》诗赞扬道,“这首诗我觉得是王阳明一生的写照,他五十七年间在理想的光中与险恶的环境搏斗着的生涯,他努力净化自己的精神,扩大自己的精神,努力征服“心中贼”以体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气魄,是具足地表现在这首诗里面了。他的精神我觉得真是如象太空一样博大,他的生涯真好象在夜静月明中乘风破浪”。
       但是,郭沫若的评价不可误读。毕竟,王阳明写《泛海》诗的时候,还在龙场悟道之前,说这首诗是王阳明一生的写照,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说王阳明从此坚定了这一心境而至死不渝,还有些合理。
       暮初有感于王阳明先生此刻的心境,作偈一首为证:明月照我心,万里无纤尘;一任海波起,飞锡踏风行。



       注1:此诗的来由存疑,在阳明弟子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关于武夷山之行的记述中并没有记载此诗。只有“海上曾为沧水使,山中又拜武夷君”两句(注:即王阳明《武夷次壁间韵》一诗:肩舆飞度万峰云,回首沧波月下闻。海上真为沧水使,山中又遇武夷君。溪流九曲初谙路,精舍千年始及门。
归去高堂慰垂白,细探更拟在春分
       《泛海》诗在《阳明年谱》中有记载(《阳明年谱》为阳明弟子钱德洪和王汝中收辑。该诗见《王阳明全集》第1353-1354页,吴光、钱明、董平等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也见于明代冯梦龙的《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书中一节。但许多专家演绎此诗时,可能没有看出其中的佛家禅意,与此后阳明心学的庄严意境稍有不同。
       注2:“险夷”一词原指道路的崎岖与平坦,后指代“艰难与顺利”。唐·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何以祝之,祝公之福,险夷不渝,保是宠禄。”宋·苏轼《父池赠太师追封温国公》:“躬蹈险夷之节,庶几颜闵之行。”
      注3:“飞锡”一词源自佛教用语。是指僧人手执锡杖飞空。据《释氏要览》卷下:「今僧游行,嘉称飞锡。此因高僧隐峰游五台,出淮西,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
      注4:“天风”一词是指天际之风,是空明之中的能量流动,肉眼看不见却真实存在。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