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姚江暮初
姚江暮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575
  • 关注人气:3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明心学中隐藏的四个原则

(2021-03-17 09:17:10)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王阳明心学·系列
(原创文字,谢绝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阳明心学自创立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解读过度,反而失去真意。
          孔子曾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
          大意是,天地之间的真理之所以不能在人们的心中呈现出来,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这个原因我终于弄明白了。这就是由于聪明人的过度解读,而迟钝的人又无法了解真意。而真理之所以始终无法展现它的光辉,我也明白其中的原因了。这就是贤能者过度强调,而不肖者又达不到那种程度。就象饮食是每个人习以为常的事,但真正能准确描述味道的人却很少”。
          因此,“中庸”是道学进阶中的不二法门。北宋理学家程颐对“中庸”解读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在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秉承“不偏不易”的理念。正因为有许多聪明人把自己的想象强加给阳明心学,反而把阳明心学弄得扑朔迷离,让人们误以为阳明心学也是一种玄学。
          当然,阳明心学毕竟发端于古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相应的语境早已成为过去。因此,要彰显阳明心学,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以当代的文学语境随意解读。
         为了更好地彰显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在当代语境下,更应重视方法论的研究。  
         为此,揭示出隐藏于阳明心学中的四个原则,以此作为一个简洁的文化座标和底层结构,有利于阳明心学的入门和进阶
          第一个是“天理”原则。天理超越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从天理的要求出发,不以任何人的意见和现成答案为标准,要坚持批判性思考,做到逻辑严谨,终极追问。尤其是对前提的批判性思考。以“天理”为指针,去伪存真,这是贯穿于始终的第一原则。这是由于“真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明力。而“天理”的当代意义就是客观规律。
      “天理”与“道”相近。《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就是说,无论是“天理”,还是“道”,就隐藏于日常所接触的事物之中,在百姓的日用之中,并不玄乎。对于修道,要秉承“存天理,灭人欲”的基本思想。其中,“天理”是指客观规律,而“人欲”就是除了基本生存要求之外的极度欲望。需要强调的是,“人欲”的本意并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
          第二个是“系统”原则。王阳明曾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学问》)。依据“万物一体”的理念,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应有意识地将问题纳入一个体系(范式)内来思考,以利于问题和状态的立体式呈现。一个体系,或者说是一个系统,往往是由多个子系统(模块)构成,好比搭建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分界线。要注意“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强化同类项合并,以“模块化”理念,进行群组归并。同时,既要善于归并,又要善于拆解。尽可能把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找到内部的自然结构。被分解的问题,相互之间不应该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而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尤其要从系统原则出发,重视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环节和核心要素。总而言之,既然是“系统”,就要反映其整体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的特点。
          第三个是“能级”原则。分析事物要从本质角度考虑问题,勾勒出“本质结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被分解的问题区分(能级)层次。假如任何事物中的相关问题按“能级”能够拆分成若干单元,那么应该把这些单元的相应能级标识出来(犹如五线谱),有利于梳理出其中的轻重缓急
         对于大多数事物的分析,可以从这个原则推演,并展开相应的设计。比如按《易经》的方法,将任何问题和状态,从开始到结束,纵向分成六个能量级。即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其中,“初九”和“上九”的“能级”均过于“极端”。或能级虽然不足,但孕育巨大的危机;或能级超负荷,可能随时崩盘,故要引起相当的重视。而在横向上,也是各个问题之间,要以五线谱的思维方式,把所有的问题和状态按能级分别放在相应的谱线位置。 从形状或意象上来看,问题的集合如同一朵朵的思想“云”。而且,不仅要考虑能级,还要考虑类似“经络”的畅通。一般而言,要维持一个事物处于高能级,相应的“能耗”和“成本”也会增加。因此,在总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考虑重点配置的问题,以求德位相配。而在问题的处置上,重点要放在“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上来。即从维持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整体平衡和全局稳定来考量当下的一切行动。也就是说,必须考虑问题本身所处的能级,与处置手段的能级相匹配。
      《明史》记载,“嘉靖六年,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而王阳明为此受命出征广西思恩、田州。这也是他从政生涯中最后一次用兵,也是耗尽他最后一息生命的一次出征。他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派兵斩杀,而是以怀柔招抚为主,恩威并举,降服了两人,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为害地方数十年、“盘亘三百余里”的断藤峡、八寨等地的盗贼,即便没有得到朝廷的命令,也毫不留情地加以征讨,最终“峡贼悉平”“尽平八寨”。这就是依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和性质(不同能级)加以区别对待,分级处理。考虑的原则就是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减少或消除社会动荡的隐患。虽然因此事受到小人的诬陷,但是王阳明自始至终心底坦荡。
          第四个是“缺陷”原则。《周易·系辞上》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般而言,任何现实事物的状态都是不圆满的,或有缺陷,或偏离理想状态,也是处于变化中的不稳定状态。常常因人所不可察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事物的走向。
       因此,从效率考虑,假如事事追求圆满,或等事物圆满了再采取行动,将失去行动的最佳时机。所谓“系统完善”,只是相对完善,也就是以不影响行动为前提。由此,对于任务的追求,关键是在当下有缺陷、不圆满的状态下如何发挥出最大功效。为此,要从头开始审视整个框架。在将问题进行逐个分解、建立整体系统之后,再回过头来尽可能全面地考量问题,不断地去反思这个考量是对的还是错的。最终的审视,就是看能否做到不遗漏、不重复。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当缺陷不具备引发大面积溃败的风险时,缺陷的存在属于相对稳定和安全。此时,为了追求圆满而盲目消除缺陷所带来的成本是不必要的成本。只有存在引发大面积溃败的风险时,就要不惜一切代价从重从快消除缺陷,或将缺陷控制在一个安全的区域内。即追求现有系统(即现实条件下)的整体边际效益最大化。
       在上述王阳明出征思恩、田州的案例中,也包含了这个原则。即“土酋”卢苏、王受造反,社会影响巨大,对朝廷的震动也较大,但他们对于社会和百姓的危害程度较小。虽然在招抚后继续留用他们是一种系统性缺陷,也存在潜在的危机,但是在当时就是一种最适宜的选择,避免了在社会稳定方面出现大的动荡和连锁反应;减轻因连年战争,给百姓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并给百姓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而王阳明的补救措施就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贯彻“改土归流”的方针,即切分田州的行政区域,另设一个新州,配置流官。同时,仍尊重当地的习俗设置酋长,让他们自治管理,从而节省朝廷的部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他的理由是"因其土俗,仍置酋长,彼将各保其境土而人自为守,内制瑶、僮,外防边夷,中土得以安枕无事”(《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并将卢苏、王受等人纳入流官体系的“巡检司”内,置于新设流官知府的约束之下,从而杜绝了系统性缺陷的继续扩大。(注: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直到清朝的雍正年间才全面展开)。
        当然,在这个案例中,不难发现其中也贯穿了“天理”和“系统”的原则。比如,从社会大局和天下安定的大局考虑,即便不受朝廷的委托和命令也积极剿匪。这就是从天理的原则来考虑。
       再比如,即便有征剿的大军在手,也必须对整个社会安定与否有一个综合的考量,避免因发动战争给百姓和士兵带来不必要的附加伤害。从王阳明一生历次的剿匪经历也可以看出,对于匪患,能招抚则招抚,不能招抚则坚决剿杀,斩草除根,法不容情。这就是从系统的原则来考虑。
       换句话说,这四个原则在王阳明一生所经历的各种磨难中,无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从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而论,  以上四个原则,不仅可以解决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单个问题,而且还可以运用到系统问题的解读上。     
       例如,王阳明在被谪贵州龙场时期,对于跟随的学生有四点人生规劝,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
       何为立志?“问立志。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传习录》(陆澄 录)。这就是说,把“存天理”三个字作为一种信仰并终身坚持。这便是“立志”的本意。其中“改过”就是以“天理”作为标准来纠正自我行为。而“勤学”便是自我赋能,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责善”便是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并不断修补缺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