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席慕容对《愚公移山》的无稽之谈

(2021-03-15 21:19:42)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古代文化思考
作者:暮初

          台湾诗人席慕容原本在大陆没有什么影响,原因是她所擅长的诗及散文不是老百姓所关心的事情。
         而她引起国内的百姓关注,是她对于《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的批评。她声称这篇文章背后的深意十分“可怕”,会教坏学生,一定要把《愚公移山》移出学生的课本。而她理由是愚公的行为是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为课本与学生相关,也由此与整个社会相关。由此席慕容成功地引起了全社会学生家长的关注,切入点确实找得很准。
          问题在于,中国文化的语境很奇妙。事实上,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标题就是《愚公移山》是党的七大闭幕词,也是著名的“老三篇”之一。其主旨是“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而两座大山指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共 产 党人就是当代愚公,而“上帝”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因此,在中国当代的文化语境中,“愚公移山”有其相当明确的寓意。
          席慕容在中国大陆的演讲,公开否定在中国影响较大的《愚公移山》寓言,不由让人怀疑她否定愚公移山精神的动机。
          那么《愚公移山》的寓言究竟讲了什么,哪些方面会教坏学生呢?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是说古时候有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险峻的大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造成愚公一家出入不方便。年纪快90岁的愚公,召集家人商量,立志要挖平这两座山,把路修到豫州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岸为止。在得到家族大多数人的赞成后,全家人就展开行动,连邻居也有人过来帮忙。但由于要将土方运到很远的地方,这种方法效率确实很低,看不到短期的效果。所以有一个智叟讥笑愚公,劝告愚公停止挖山。而愚公却反过来对这个智叟说,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还怕挖不平吗?这让这智叟无言以答。
          掌管两座山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故事简单,但道理不简单。要了解这个故事的本意,就必须先了解作者是谁。
         这篇寓言的作者列子,原名列御寇,是一位道家人物,生活在战国前期。他是与老子和庄子齐名的道家思想家,主张清静无为。因此,他的寓言带有浓重的道家色彩,《愚公移山》故事也不能脱离这样的前提设置。也就是说,故事贯穿了列子及道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也就是说,既然是道家,就会从“天道”“自然”的角度来论述事情,而不是单纯地讲一个故事。更不能以世俗的价值观来评判这个故事。
         事实上,列子是通过这个故事论述“道”。这个道理就在于当一个事物成型、或达到极限后,后续的变化就相对小了。比如高山形成后,就不会再有增高的趋势。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一旦成型、或达到极限后,假如由于各种原因被不停地掏空,那么这个事物就会呈现消亡的趋势。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比如,一个国家强盛后,假如就此懈怠,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因自我消耗而走向倾覆。要保持一个国家的强盛,就必须不断地为这个国家补充能量。
        比如,一个强大的敌人形成并达到自我极限后,就不会无限止地强大下去,必定走向自己的反面。而对敌抗争就是加速这个过程。以持久战的策略不断地消耗敌人,最终消灭敌人就是一种务实的战略决策。
       再比如,在环保领域,当实现“碳达峰”之后,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这为全面实施环保综合治理提供一个最佳的契机。

          天帝为什么会被愚公的“诚”所感动,是因为愚公的行为揭示了“道”。而并不在于愚公挖山这件具体的事。毕竟,寓言的功能是将一个难以描述的道理,通过故事的形式讲出来,从而启迪人们的智慧。不要天真地以为,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愚公挖山这件事。
       《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愚公有子子孙孙,假如他的子孙秉承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有某一天会挖通太行、王屋两重山。那么,总有一天,从某一代子孙开始就可以不必挖山了,这就是“无为”。即从“有为”而到达“无为”的境界。即便是道家所推崇的仙人,也要先经历艰苦的修炼过程,最终成为“无为”之人。
          从这个意义上,愚公移山精神象征了中国人的奋斗精神。中国人也正是如此,通过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不仅将最初的“三座大山”搬走,还要将以后遇到的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大山都搬走。
          通俗地说,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之一。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励人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勇气,凝聚起无与伦比的意志,化作移山填海的力量。
          在这个语境下,席慕容所提出的愚公的行为是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的理由,就与《愚公移山》故事的寓意风马牛不相及,不知所谓了,故而让人怀疑的真实意图。在中国的成语中,把没有根据的话,称之为“无稽之谈”。用这顶“帽子”概括席慕容的批评,应该很贴切吧。
          让人疑惑的是,席慕容不会真的将寓言当成了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了吧。这不由得让人想到《道德经》章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总有一些明明不是修道的人,总要居高临下地对修道的典籍说三道四。同样,《愚公移山》故事被人嘲笑,正是暴露了嘲笑者的牵强附会和见识浅薄。
          明代的王阳明先生曾说,“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一些只会摆弄虚文的人,最好不要对中国人一代接一代的奋斗精神说三道四。
           让人不胜其烦的是,世间总有一些所谓的环保人士,以道德审判者自居,将人类的基本的生存权利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假如这些人说的是真话,那么他们不消耗任何地球资源岂非更彻底?
          另一方面,大陆有关部门和机构也不应该为台湾当局惯用的去中国化伎俩,即以所谓的普世价值替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公开宣传的舞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