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辩。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旁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树。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P26-P27)
叶圣陶译文:“与朋友相处,务必要谦恭相待,那么就会彼此得益。如果互相攀比,只会都贬损”。
“孟源有自负爱名的毛病,先生常常批评他。一天先生刚刚责备过他,有一友人自述最近的工夫,请先生指正,孟源在旁边说,“这才找到我从前的家当。”
先生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孟源脸色通红,想要辩解。先生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开导他说,“这是你人生中最大的问题。就像方寸大小的土地上,种植这么一棵大树。雨露滋润,土壤肥沃,都只是在滋养这个树根。纵使要在四周种植一些五谷,上面被这棵树的叶子遮蔽着,下面被这棵树的根系盘结着,怎么能茁壮生长呢?必须要砍掉这棵树,一点根须都不留,才能种植五谷。否则的话,任凭你如何耕耘培植,也只是在滋养这个树根。”
”
暮初译文:
“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在于相互谦恭而彼此得益。相互倨傲,其结果就会相互损害。”
“孟源有着自以为是、虚荣好名的毛病,为此先生常常批评他。一天先生才刚刚责备过他,恰逢先生的一个友人来拜访并以自已最近的参悟心得请先生指正。谁知孟源在旁边自夸地说,“这才达到我从前的感悟高度。”先生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孟源脸色尴尬,想要争辩。先生立即就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并给他打了一个比方开导他:“这是你心中的最大病根。就像在方寸大小的范围内种植了一棵大树。虽然雨露滋润,土壤肥沃,只是滋养这个树根而已。如果想要在四周种植一些粮食,上方被这棵树的叶子遮蔽着,下方被这棵树的根系盘结着,怎么能够成长呢?因此,想以种植粮食为目的,就必须砍掉这棵树,一点根须都不留。否则,任凭你如何耕耘培植,也只是在滋养这个树根,对于种植粮食毫无益处。”
暮初评述:
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此,对于任何古文的翻译也必须坚持“忠实于原文、原意、原语境”的原则,而不应掺杂自己的思想和想象。而评述则相反,可以大胆地展现自己的领悟,以抛砖引玉。
在上述引用的《传习录》原文中,王阳明揭示了朋友之道也同样必须遵循“诚意、正心”的要求。而朋友之间“谦恭相待”就是诚意、正心的具体体现。相反,自负倨傲、虚荣好名就会损害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为此《传习录》专门举了孟源的例子。孟源就是一个自以为是、虚荣好名的典型人物。而他的自以为是、虚荣好名的性格特点在王阳明看来不仅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且还是一种价值选择障碍。这种性格缺陷和价值选择障碍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该坚持什么,而是一味地以虚假的光环来不断地自我粉饰、自我陶醉,丝毫没有察觉别人对于这种行为的反感。其结果就是放弃了对自身而言最值得积累和坚持的东西。
王阳明的本意是,人生有限、学识有限,必须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坚持,这便是“立志”。假如目标导向是种粮食,就必须以种粮食的环境条件来考虑问题。无论种植环境中的树是多么地粗壮和枝叶繁茂,这些树对于种粮食而言都毫无价值可言,必须彻底连根除掉。也就是说,对于人生而言,目标导向、价值选择相当重要。
当然在这个例子中,王阳明并不是说树不重要,而粮食更重要。而是以“树”来指代“自以为是、虚荣好名”,而以“粮食”来指代“良知”。人应有良知,应坚持通过“致良知”明了天理的存在。“自以为是、虚荣好名”越庞大,越会影响“致良知”的进程。人生有限,当选错目标后,也将一事无成,自我价值也无法真正实现。任何的“自以为是、虚荣好名”都不是自我价值的外衣和借口。
王阳明曾说,“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传习录》)。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王阳明的价值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