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题西林壁》诗的哲学意境及现实应用

(2020-12-10 11:17:29)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现代文化思考
(原创文字,谢绝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题西林壁》诗是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的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途中经过九江,在游历庐山时所写下的。
       该诗看似平铺直叙,却让人回味其中。然而,以往人们赏析这首诗时,往往只把它局限于“庐山”“移位观景”“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等较为狭隘的、可体验的文学语境之中,而忽视了其中的哲学意境。
       事实上,古往今来凡是好的文学作品中一定具备文学语境和哲学意境双重构成的特质,故能启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
       文学语境与哲学意境的区别在于,文学语境不能摆脱人的行为能力限制,即不能脱离视、听、言、动的能力限制,也不能脱离常识的范围;而哲学意境可以脱离人行为能力限制,也就是可以脱离人的视、听、言、动的能力限制,也可以脱离常识范围,全凭想象也无不可,只要合理。
       至于文学作品中描写一些玄幻、离奇、超越的故事,仍不能摆脱文学语境的限制。或者说只是杂揉了某些哲学意境的内容,并把它化为人们的常识可以接受的“哲理”并以文学的语言表述出来。
       换句话说,文学语境一定是可以通过人物替代或情景替代来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而哲学意境是靠理性堆积起来的,无法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比如,中国古代在理解“道”与“器”的关系上,对于“道”只可意会,但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其形状、大小、色彩、特征等;但对于“器”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其形状、大小、色彩、特征等。其中,哲学意境的对象就是“道”,而文学语境的对象就是“器”。
       这就是说,诗词作为写实、写情、写意的文学形式,总体上不能脱离人的行为能力限制。但是,即便在种种条件的限定下,苏东坡仍能写出超凡脱俗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从哲学的理性来看,苏东坡身在庐山之地,只能“脚踏实地”地观察庐山,而不能象鸟一样飞起来俯瞰整个庐山全貌。这就象征了与人的个体能力极限相对应的认知局限性、片面性与世间真相的真实性、整体性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作为四川人的苏东坡具备武侠小说中蜀山剑客那样“驭剑而行”的能力,一定可以俯瞰整个庐山。当然,可能的结果就是拥有了一般人没有的超能力,却无法写出象《题西林壁》这样的诗词。
       也就是说,无法象鸟一样飞起来俯瞰整个庐山,这便是人的能力局限。而只要能够“俯瞰”,那么“庐山”的真面目一定是一览无余。
       出人意料的是,当我们沉浸于苏东坡这首诗中唯美的文学语境时,另一个东方的国度却从苏东坡这首诗的哲学意境得到启发,从这首诗的“留白”处领悟到“俯瞰”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现代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科学领域等相关领域研究之中。并计划由此作为开端,逐步打破相关专业领域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壁垒。
      这就是说,观察和审视一个事物的方式正在突破“正视”和“侧视”的视角局限,并快速延伸到“俯瞰”的视角方向上来。现代信息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要体现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必须贯彻不遗漏、不重复的原则。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总是不自觉地忽略对于“俯瞰”的尝试,客观上造成了信息的遗漏和失真。
       在这种语境中,我不禁想起被丢弃多年的机械专业来。当初在学习机械制图时,知道一张零件图纸中必定包括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才能把一个零件的相关尺寸标注清楚。而后道金加工工序必须根据有完整的尺寸标注和公差等的图纸才能将其加工出来。只是当时完全没有领悟到机械制图与苏东坡这首诗的关联性。
       事实上,一旦在意识层面建立起“俯瞰”的理念和思维习惯,就会突破特定事物的限制,拥有跨界的自觉,许多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开始清晰起来。同时,因为“俯瞰”可以了解事物的整体面貌,便与阳明心学中的“万物一体之仁”思想就贯通起来了。并可以额外体会到“道者反之动”的意趣。
       所以即便欣赏同一首诗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不同国度的文化背景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理解和解释,以及衍生出可以现实应用的启示,真是让我们愧对先人。
         前面提及的另一个东方国度就是日本。具体而言,就是日本的东京大学于2002年设立“俯瞰工学研究部门”。他们在探索近十年后,于2010年正式成立了“俯瞰工学研究所”并创立了“俯瞰学”这一新的学术门类。该所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打通工学、医学、経済学、心理学等众多学术领域之间的壁垒,提出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复杂性问题。他们的学术宗旨是“从‘重构知识’直到‘重构行动‘”。研究领域涉及地政学(注:类似于政治地理学)的俯瞰、领域的俯瞰、文献的俯瞰、时间的俯瞰、产业的俯瞰等等。即从最初的探索、认知阶段已进化到了“知行合一”的阶段。
       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案例提醒我们,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综合问题的复杂性越来越大的时代,是到了该重视“俯瞰”这个理念的时候了。从历史的因果来看,任何领域的落后可能成为在该领域挨打的主因。


注1:   中文辞典关于“俯瞰”的解释:
(1)从高处往下看
(2)在较高的高度上俯视下方

注2:日文辞典关于“俯瞰”的解释:
 俯瞰(ふかん): 高い所から見おろすこと。全体を上から見ること。鳥瞰。
(中文大意:俯瞰就是从高处向下看。是从上方观察整体情况。同“鸟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