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余姚文化(一):“景行维贤”

(2019-01-25 21:20:16)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朱舜水·余姚文化
(姚江暮初原创文字版权,谢绝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凡是游览过余姚城内龙泉山的人,一定对南面山腰处的“四先贤”组碑有印象。从右到左分别为东汉的严子陵(讳光)、明代的王阳明(讳守仁)、明清之交的朱舜水(讳之瑜)和黄梨洲(讳宗羲)这四位先贤的纪念碑亭。
  这四位先贤出生于余姚,一生之中都有过游历于外的求学经历,作为余姚的文化标志,是代表余姚的思想和文化高度的杰出人物,更是后世余姚人所景仰的四座高山。
  在严子陵碑亭中,碑的正面题为“汉高士严子陵故里”,亭额是“山高水长”,对联是“渺矣纶竿神汉远;依然城廓客星高”。赞扬了严子陵婉拒征召、不慕权势、追求自适的高风亮节。
  在王阳明的碑亭中,碑的正面题为“明先贤王阳明故里”。亭额是“真三不朽”,对联是“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赞颂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伟大成就光耀史册。
  在朱舜水的碑亭中,碑的正面题为“明徴士朱舜水故里”,亭额是“胜国宾师”,对联是“东海蹈曾甘,家耄逊荒,千载斯文归后死;南天擎独苦,臣心如水,一江终古属先生”,赞扬了朱舜水先生甘愿流落异邦,安贫守志的风骨;他那刚正不阿的气节,如清水一样明澈可鉴。
  在黄梨洲的碑亭中,碑的正面题为“明遗献黄梨洲故里”,亭额是“名邦遗献”,对联是“孝子忠臣,祀典千秋列东庑;儒林道学,史家特笔著南雷”。赞扬了他忠孝节义的高尚品格,他的道德文章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精神楷模。
  假如你是从南面正门进入龙泉山,可以看见碑亭院落的圆洞门的门楣上,外墙面写有“景行维贤”,内墙面写有“见贤思齐”,分别表达了凡是余姚人到此,理应怀有景仰先贤,以先贤为榜样的朴素情感。而这一层意思,在不经意处,折射出余姚乡土文化的教化。

解读余姚文化(一):“景行维贤”



解读余姚文化(一):“景行维贤”

  内墙门楣上的“见贤思齐”这四个字由于基本上是行书写就,所以容易辨认。“见贤思齐”四字源于《论语·里仁》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有意思的是,外墙门楣上的“景行维贤”四个字是用章草写就,所以一般人不太容易辨识字形(当然严格以书法规范来要求,都不太符合书写规范)。
  其实在古代,“景行维贤”这四个字是凡是上过一年半载私塾的小孩子都懂得什么含义。因为这四个字源于“千字文”。在古代,“三字经”"千字文”“百家诗”号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是儿童识字的开蒙教材,凡是学生都要能够全篇背诵。否则,手心要挨老师的板子,美其名曰“长记性”。既然源自于“千字文”的内容,说明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中是一种最起码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但是到了现代,诸如“景行维贤”的含义,可能一名非文科类的大学生也未必说得出来它的意思。这可能是余姚传统文化积淀逐步褪色的现实反映。
  当然,如果深究“景行维贤”的含义,也是大有来历。在一般认知中,“景行维贤”源于“千字文”中“景行维贤,克念作圣”这段话。
  其实,“景行”一词最初源于《诗经·小雅·车舝》篇。诗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以暮初对古代文化的浅薄理解,结合全诗来看,《诗经•小雅》中《车舝(辖)》一诗,主要描写男子在娶妻途中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佳偶的思慕之情。在诗的后段,描写了婚车越过高山,驰入大路时,男子心中所升腾的美好意象,是对新妇那美丽的形体和坚贞德行的仰慕,如同身边的高山那样令人敬仰,如同大路尽头的远方那样令人神往。男子用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句来描写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此时此刻,诗意的立足点在于人的心情,而不在于作为自然景物的高山和大路。高山和大路只是作为一种心理镜象或参照物。
  直到后世才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专门指向对圣贤的景仰。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赞孔子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代的郑玄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也就是说,“高山”是一个对象物,当名词讲;而“仰”即“仰视”当动词讲。而“止”就是“止谓心之所止”或“心之所安为止”(《康熙字典》)。即《大学》中“止于至善”的“止”意。
  《康熙字典》引用《廣韻》的解释说,“止”就是“停也,足也”,并举例说,《易·艮卦》有“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道德經》(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因此,这里的“止”就是知足之意。
  另据《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由此,“止”也当心理满足讲,也就是非常知足的意思。当然,从客观意义上,还可作为“圆满”来讲。
  而“景行”的原意作为“大道”或“通途”讲。宋代朱熹解释道,“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按汉代郑玄的解释,在喻意上作“明行”讲,即优良的行为典范。也就是说,沿着圣贤曾经亲身垂范的行走路径就是一条通途。《道德经》也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也就是说圣贤所指引的大路是一条坦途,也是一条光明大道。但人们总是认为过于平庸而愿意另辟蹊径,喜欢投机取巧。
  因此,“景行”就是要走大路,行大道(比喻按理性行事,凡事要按圣贤的行为作为典范、以君子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要走小路(比喻按感性行事,凡事以私欲为行为的出发点)
 “维贤”的意思就相对直白一些,似乎并没有特别的出典。“维”在古代词义中有“维系”“连接”“联系”等含义。据《康熙字典》,在《诗经·小雅》中有“縶之維之”。《公羊傳·昭二十四年》中有“且夫牛馬維婁”。旁注说,“繫馬曰維,繫牛曰婁”。
  因此,“维贤”的含义就是向“圣贤”看齐,所有的言行举止,要从圣贤处找到依据,以圣贤的言行作为自己言行的根本。比如,我们的心如同风筝一般自由飞行,可谓“心猿意马”,总需要有一根线拉着自己,才不至于盲目飘零,失去根本和依仗。
  因此,“景行维贤”的意思就是“按天理行事,以圣贤为标准”。从而与背面的“见贤思齐”(看到圣贤的言行举止,能自觉地效仿圣贤)四字相呼应。
  许多人不知道如何理解余姚文化,也找不到余姚文化的入口。其实,当你看到“景行维贤”“见贤思齐”等文字之时,如同看见了余姚文化的入口。当然,能否进入就要看你是否有诚意了。或许,门楣上潦草而令人难以辩认的书写体,就是为你所设的第一道门槛吧。
       当然,“景行维贤”“见贤思齐”的当代文化价值,并不是仅仅是景仰前代圣贤,而是要在当下的社会重构尊重人才,崇尚知识、任人唯贤的风气。

  
解读余姚文化(一):“景行维贤”

解读余姚文化(一):“景行维贤”

解读余姚文化(一):“景行维贤”

解读余姚文化(一):“景行维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