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本书值得大家读一读,一本是贾题韬解读的《坛经的智慧》,另一本是豆豆写的《遥远的救世主》。前者以自己的觉悟阐释了《坛经》的要点,通俗易懂。后者以虚拟主人公的经历,演绎了《坛经》在现代商业中的应用,贴近现实。《坛经》是六祖慧能的经历和语录,大家对慧能最多的了解是那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觉得慧能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告诉世人:“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即如果能发现自我,自我觉悟,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佛。这种激励,使佛教在中国迅速本土化。由宫廷、上层走到民间。由此可见,一种信念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与它是否尊重他人密切相关。
世上有千年的寺院,却很少有百年的企业。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谈起企业持久的生命力,也大多归根于企业文化。《遥远的救世主》探讨的即是,人的命运是由其文化属性决定的。如果他有自觉、自尊、自信的文化意识,那么他就是强势文化,能自救,也能救人。如果他是一心盼望他人或是他物拯救自己,那么,他不健全的心智便决定他弱势的地位。这两部书让我悟到:那些能决定公司文化的管理者们,他们最大的作用,应该是鼓励他人自我认知、自我觉悟,让员工感受自觉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从而获得更多自尊。自尊会带来对个人品牌的自重,激发更强的自信。这种良性的心理循环力量,便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坛经》指出智慧的四个层面: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以我的理解,就是注重观察,由万物分别中发现事物的本性与共性,化繁为简,让人发现自己身上个性与共性统一的自性,从而拥有坚定的信念,无论身处何等无常境界,也能保持心态平衡,无谓失望,也不惧希望,进入“无碍”状态。而大圆镜智,便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从字面上理解即可,大圆镜代表了客观、自然。管理者能不受自身认知局限,尊重事物的本性和规律,那么就会清晰地照见自己和他人。你不客观了,你就是一面哈哈镜。“分别、无别、无碍、客观”这四种智慧足以解决企业管理的各种问题。看似简单,实际简单,然而偏偏就有人不相信这么简单,而非要将其复杂化,作茧自残。
“如来”,就是本来、如此之意。只有自我悟“道”,才可做到。
(英才杂志2008年第3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