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232年的香山昭庙近日首度对外开放

标签:
香山昭庙杂谈 |
分类: 建筑遗产 |
建成232年的香山昭庙近日首度对外开放
田念慈编撰/摄影
9月底闻讯,香山昭庙修缮工程(共三期)二期日前完工,即日起到11月中旬对社会开放。此次是昭庙自建成232年以来的首次对外开放,游客可在昭庙院内观看到国内独一无二的采用鱼鳞贴金铜瓦形式的雄伟建筑——清净法智殿以及整修一新的昭庙白台。
8月28日,在大侠和小武子的陪同下,登上昭庙琉璃塔,围绕昭庙修复工程转了一圈,拍摄下一组照片。
以下有关昭庙的沿革和建筑的介绍下载自网络。
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位于香山公园见心斋以南,地处半山,坐西向东,原为清室皇家之鹿园。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故世人称之为班禅行宫。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九日,宗镜大昭之庙开光。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来到香山静宜园,在其行宫内休息。
此庙之兴建目的与热河须弥福寿之庙相同,皆为嘉勉班禅远道前来祝寿之故。昭庙全称为宗镜大昭之庙。‘昭庙’一词,藏文音译为‘觉卧拉康’,‘觉卧’汉意为‘尊者’,此处指释迦牟尼佛而言。昭庙之‘昭’或宗镜大昭之‘昭’,均为藏语‘觉卧’一词之音转。‘拉康’汉意为‘神殿’。‘觉卧拉康’总意为‘尊者神殿’。汉文‘昭庙’一词即此意。
1860、1900年昭庙先后两次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残存无几,只留下红墙、琉璃牌坊和琉璃塔等遗迹。
上世纪初,熊希龄在香山办慈幼院,女子中学,并在昭庙的遗迹上建了部分建筑。
1920年,由女届红十字会办起了香山医院。
1949年,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驻香山,昭庙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所在地。
1956年,香山公园开放,昭庙主要是公园的服务场所,在修复前的近几年,作为公园内部用房并未开放。
2008年,昭庙修缮工程开始提出。昭庙的修复工程分为三期,一期是清理周边的遗迹,拆除民国等各个时期在昭庙上建起的建筑物。二期是修缮琉璃塔、琉璃牌楼、月河、红、白台裙房和清净法智殿。三期是修复红台上的四智殿。
2010年,在经过文物清理、遗址清查,专家论证的两年之后,5月开始动工。昭庙修复工程主要是围绕着红台上的建筑展开的,都罡殿、四智殿等建筑物的修复方案正在研究、编制、审批中。
2012年9月底,香山昭庙修缮(一、二期)工程完工,向游客开放庙前、白台等部分景区。庙外周边、白台都已开放,红台暂不开放。
就整体建筑风格而论,此庙以藏族碉房式为主,以汉式为辅。主体呈方形碉式,白色条石为基,红色墻身,高厚坚固。墻体上方四周,间隔设有藏式梯形壁窗,其上部饰以汉式单斜面遮檐。西藏建筑色彩浓厚,令人如置身西藏山寺之中。
庙中尚有琉璃牌坊和石碑各一,是昭庙重要组成部分。琉璃牌坊在庙前的石台上,牌坊由黄绿两色琉璃砖装饰,飞檐式琉璃瓦顶,庄严华美。牌坊上部正中、两面有题额,均为汉藏满蒙四体文,东额为‘法源演庆’,西额曰‘慧照腾辉’。
石碑在昭庙内院,碑文为昭庙六韵,即三首五言诗,诗中夹注,均为乾隆御笔,亦系汉藏满蒙四体碑文。内述建庙缘起,以及乾隆皇帝在此会见班禅的情形。
●鱼鳞贴金铜瓦,全国独一无二
在修缮清净法智殿时,争议最大的是殿顶的铜瓦。资料和实物显示:原有的瓦顶是镏金铜瓦,但镏金毒性很大,所以出现了三种意见。一是按原貌镏金、二是镀金、三是贴金。“最终我们选择了贴金,贴金既与原貌相近,又安全,且节省黄金。”在国内,铜瓦本身就很少,贴金的就更少。据了解,除藏地外,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才有。但昭庙最独特的是,殿顶的瓦是鱼鳞瓦,重新贴金后,铜瓦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异常的壮丽。
●裙房
藏传佛教建筑的特有形式,并不鲜见,但西藏和承德等地的寺庙内的裙房都是分散的,只有香山昭庙的裙房是围在一起的。
●琉璃窗
汉藏宗教文化的融合,窗的形式是藏式的,但加了汉式的琉璃;殿内的澡顶,汉式寺庙多为图案,而昭庙采用了藏式的六字真言;还有殿顶的檐兽,彩绘的内容等等都是汉藏文化融合的表现。
●玛尼杆
昭庙修缮时采用的四根玛尼杆是长16米的独木制成,气势宏大。
●此外,庙内的昭庙六韵碑、琉璃塔、琉璃牌楼、彩绘也是著名的看点。
琉璃窗已经修复完工。
右上角尚能看到清净法智殿屋顶的镀金铜制鱼鳞瓦片。
修葺一新的琉璃牌坊,东额提“法源演庆”,西额没留下照片。
双龙戏珠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