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2012-03-02 10:34:15)
标签:

泰山

岱庙

东岳庙

杂谈

分类: 行万里路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田念慈编撰/摄影

 

20111111,在这个有六个“1的特殊日子,与老伴儿来到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岱庙,这是泰山一日游的最后一站。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城区东北部,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主要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金、元、明、清时曾有多次大的维修,现基本保持了宋代时的规模。它东至仰圣街,西至二衙街,南至东岳大街,北至岱庙北路。南北长406,东西宽237,占地面积96222平方米,是泰山上下最大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五岳均建有宫观,分别命名为东、南、西、北、中岳庙。
    岱庙四周城堞高筑,周辟八门,南向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东向称东华门;西向称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坤角楼。岱庙在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众多的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从岱庙南门外的门户建筑遥参亭起,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由南向北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在轴线两侧,东线有汉柏院、东御座、鼓楼、东寝宫、东花园;西线有唐槐院、雨花道院、钟楼、西寝宫、西花园,两侧呈对称分布,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建于庙正中偏后的高大台基之上,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岱庙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的重建和增建物,保持了宋代以来的建筑风格,整座建筑群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遥参亭坊已经因临街道路拓宽成为沿路的建筑了。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岱庙坊北侧便是岱庙城墙。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近观岱庙坊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岱庙正阳门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从正阳门门洞内看岱庙坊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天贶殿在维修

岱庙因历史久远,藏碑颇为丰富。现存历代碑刻200余通,林立而群,形制各异。以时代而论,自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等,至现代名人题刻,时间跨度达二千余年。就碑之来源,一是岱庙原有的,二是由庙外迁入的。从碑的内容看,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吟岱等。就其书体而言,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佳作迭出。这些碑刻,或佐证历史,或点景抒情,或寓理成趣,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难怪除西安碑林、曲阜碑林外,亦有岱庙碑林之称。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岱庙既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群落,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庙中古树遍院,绿荫满庭,百年以上的古树二百余株,其中有近二十株为千年古柏,粗壮盘曲、英姿不老。汉柏院中的五株古柏,传为汉武帝所植,已有二千余年的树龄,其树干老皮鳞裂,但枝蔓苍翠流绿。古人赞曰:古柏千年依碧峦,太平顶上觉天宽。晴空白鹤时来舞,云外逍遥清静观。其中汉柏凌寒,为岱庙八景之一。唐槐院中的唐槐抱子,为岱庙园林中的又一颗明珠。所谓唐槐抱子,即有好事者于枯死之唐槐腹中又植一幼槐,五十余年,新槐茁壮,荫绿亩许,唐槐老干依然,老树新枝交相映衬。围栽在天贶殿前后的三棵银杏,树高余米,有说为宋代所植,树荫殿顶,金绿辉映。每值金秋时节,树叶一片金黄,景色迷人。岱庙后花园中的千余盆树桩盆景,有的自明、清就入盆培植。岱庙盆景多取材于泰山松、柏、榆等树种,尤以泰山黑松最得神韵。其中小六朝松,以普照寺六朝古松为本,巧取其形,得意于三尺方盆之中。据传这棵松自明洪武时就入盆培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其它如一品大夫松望人松紫云劲松岱岩叠翠等盆景佳作,亦得岱岭秀色,为鲁派盆景的代表作。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泰山松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为这古老的庙宇又增添了万种风情。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2011年末的冬季来得尤其晚,11月份,岱庙内姹紫嫣红。这个角落一地金黄色的银杏叶,微风轻抚,落叶飒飒,古建和古树相映成辉。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足以证明岱庙漫长历史的汉柏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唐槐
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岱庙之历史演变:

武帝时期(前140-87年),汉廷于博县境内建泰山庙(又名岱宗庙,后世习称东岳庙,即今岱庙的前身)。
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东莱,过祀泰山。于泰山庙中植柏千株,夹庙之两阶,是为岱庙汉柏之由来。

后赵建武十三年(347年),后赵永贵侯张余向泰山庙献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于庙中神器库。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兖州刺史李仲璇重修岱岳祠,并虔修岱像(泰山神像)。此为岳庙设立泰山神像之始。

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兖州,遂次岱岳祭天饰神庙展宫悬于庭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文帝下诏保护泰山等神造像,称:五岳四镇,节宣云雨,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

武德七年(624年),唐廷立制:东岳泰山祭于兖州,年行一祭,以立春举行。又置庙令一人,斋郎三十人,祝史三人,掌管祀事。
武周时期(690-705年),武则天命将岱岳庙(岱庙)由汉址升元观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于今址。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禅社首山。日本、新罗、大食等数十国皆遣使从封。礼成后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命拓修泰山庙。
开元二十年(732年),泰山神进封王号后,其信仰较前更盛。本年,泰山信众立《岱岳天齐王灵应碑》,以宣扬其灵迹。碑由名士荀同况撰,万宾书。
天宝十一年(752年),朝廷遣朝议郎、行掖令孙惠仙诸人修整岱岳庙告成,立题名碑柱于庙庭。
唐时,于岱岳庙植槐,今岱庙唐槐院古槐,传为唐植。
唐代(618-907年),随着泰山神影响的增大,各地渐有行祠(于泰山以外地域奉祀泰山神的庙宇)之建,元和之前,兖州、鱼台等县已有泰山府君祠,其他关内、河东各道亦多建有东岳庙宇。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俗传中之泰山神第三子信仰甚盛。七月,明宗因泰山医僧之请,封泰山三郎(又称炳灵王)为威雄大将军。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八月,晋高祖诏差官祭告泰山等五岳,令州官对各岳庙量事修崇,近庙山林,禁止樵采、放牧。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遣翰林学士窦仪致祭东岳庙。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赞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岳渎祠庙,此为东岳庙入宋后首次重修。
开宝五年(972年)七月,太祖诏五岳等庙,以本县令、尉兼庙令、丞,掌管祀事。同时诏县近庙者,迁治所就之。遂迁乾封县治所至岱岳镇,以就岳庙。后又创建庙学,新城规模渐备。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创建天贶殿。十月,诏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真宗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十一月,封东岳夫人淑明后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真宗诏翰林学士晁迥撰《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铭》,记加封泰山神帝号之事,立石于岳庙。
神宗时期(1068-1085年)五岳庙皆设管勾、提点官,以选人或武臣充任,称监岳庙
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宋廷诏修东岳庙,因旧益新,总修屋宇七百九十三区。大殿名嘉宁殿(今岱庙大殿址)。诏翰林学士曾肇撰记之。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奉符香会会首李谅等献铁桶二只于东岳庙。
政和五年,河东路都运使陈知存、京东路转运使高某等分别捐施款项,修葺东岳庙嘉宁殿。
宣和元年(1119年)九月,徽宗遣袭庆守钱伯言至奉符致祭岳祠。
宣和六年(1124年) ,宋徽宗嗣位后,屡降诏命,增葺岳庙,至是竣工,称凡为殿、寝 、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诏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庙碑》。
北宋时期(960-1127年),由于官方祀岱之典日益隆盛,民间对泰山的崇祀也不断升温,虽穷山幽谷、要荒不毛之地,皆饰祠严奉之。时汴京、及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江南、西川等路府州县多建有东岳庙。尔后宋室南渡,带动文化重心南迁,东岳庙祀由此在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期,民间报赛活动的频繁举行,泰山庙会逐渐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东岳庙会为盛。这一风俗由泰山而渐及中国。

金熙宗皇统七年(1147年),东岳庙历经宋金构兵,殿宇间有损毁,自本年起渐次修筑。三月,有信众捐资重修岳庙正门-太岳门。
炀帝正隆年间(1156-1161年)东岳庙淑明后殿寝中首饰及供奉金银器失盗,知泰安军不室里查明盗窃者为女真千户失打属下及竹林寺僧,具奏朝廷,炀帝下令将千户诛杀。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东岳庙发生火灾,惟存门墙,堂室荡然。次年金廷敕令知泰安军事徐伟等加以重修。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正月,东岳庙各殿门陆续修复。金世宗敕命为东岳宫(岱庙)里盖底来的五大殿、三大门撰名。闰三月,廷臣奏定正殿名仁安,皇后殿名蕃祉,寝殿曰嘉祥,真君殿曰广福,炳灵王殿曰威明,外门曰配天,东门曰晨晖,西门曰圆景。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二月,兵部呈请称岳庙殿廊共八百五十四间,拟设兵士三十人,日夜巡防。如有修造,便充夫役。金廷允准。
四月,世宗以修盖东岳庙告成,敕令翰林侍讲学士杨伯仁撰《大金重修东岳庙碑》,立石庙中(今存)。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五月,重修岱岳庙。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岳庙因遭战火,殿宇尽焚,仅存延禧与诚明堂。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元廷以岳渎诸庙多毁于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师诚明真人张志敬分别修复。张志敬委泰山道士张志纯提举东岳庙事务。
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诏命重修东岳庙,构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世祖诏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并遣官致祭。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三月,御史台呈文中书省,称:近为东岳庙荒废不曾修理,合从朝省选差有德道士,主管祠事。中书省据集贤院道教所呈文,令遣道士为岳庙住持提点道官,收管得钱,增修庙宇。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颁旨,宣谕保护东岳庙产。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提点东岳庙事、道士范德清发起重修东岳庙延禧殿与诚明堂。次年告竣,殿堂廊庑焕然一新。
元末,战事频繁,东岳庙被毁。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渎之灵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所可加,诏去泰山神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庙诏告天下。
洪武十五年(1382年),泰安州设道正司于会真宫(后移于岱庙),设僧正司于冥福寺,分别管理道、佛事务。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十二月,下诏修泰安州东岳庙。
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东岳庙大火。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九月,英宗准山东按察司佥事李瑒奏请,诏修东岳泰山神祠。
天顺五年(1461年),山东巡抚贾铨重修泰安东岳庙,历时一年,殿宇周廊、门观缭垣,全部修整完工。翰林学士李贤与礼部侍郎薛瑄分别为撰碑记。
明宪宗成化七年(1470年)七月,山东按察司差人制造泰安东岳庙供器告成,并镌碑立于庙库门。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山东巡抚王霁重修泰安东岳庙廊庑,委泰安州判崔震等分理其事。至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告成。户部尚书周经为撰碑记。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两宫太后皆好佛老,遣使诣泰山进献神袍。
弘治十五年(1502年),孝宗发帑拨银八千余两,命太监苗逵会同山东镇巡等修葺岳庙,至翌年夏告成。此次自三殿而下,皆加修整。孝宗御制《重修东岳庙碑》立于庙中。
弘治十七年(1504年)四月,山东大饥,孝宗准吏部员外郎刘绩奏请,以泰安州东岳庙香钱籴米赈饥。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泰安东岳庙东廊起火。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山东参政吕经改泰安东岳庙前草参亭为遥参亭。遥参亭原为岱庙之第一门,明代奉祀元君像于其中,遂与岱庙分隔。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庙起火,正殿、门廊俱焚,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古树、碑刻也多被毁。此后朝议重修,聚材鸠工,历时十余年始开工重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山东巡抚朱衡委派济南同知翟涛重修泰安东岳庙,四十一年春兴工,至本年夏告成。自殿堂以下,皆行修复。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八月,山东左参政屠元沐以东岳庙渐圮,请于抚按,兴工修葺,至是告成。参政许于赠撰记碑。
万历十四年(1586年),山东盐司同知查志隆见岱庙环咏亭久废,石刻散落,乃倡仍其旧址,复构亭宇,以存古刻。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闰四月,神宗遣道经厂尚膳监太监李昇裔等,颁赐《道藏》于东岳庙,命道众朝夕礼诵。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正月,岱庙配天门青龙神像吐火自焚

清初,泰山信仰风俗渐传布于满洲,奉天、辽阳、復州、锦县、广宁、宁古塔、吉林城、木头城等地相继建立东岳庙(又名天齐庙)或碧霞元君庙。
康熙六年(1667年),山东巡抚刘芳躅重修泰安东岳庙,次年竣工。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发生强烈地震,东岳庙配天门、三灵侯殿、大殿等墙垣坍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郑经在东宁省城(今台湾台南)创建东岳庙,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传入台湾。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东岳庙竣工。此前东岳庙建筑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毁,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委张所存督工营缮,全部工程历时十年。殿宇门墙皆予重修,并于正阳门前创建岱庙石坊一座。
同期,在岱庙施工期间,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应召在峻极殿(即今岱庙大殿)绘制《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构图宏大,画笔精工,时人推为巨作。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于岱庙建御墨亭,以庋圣祖登岱手书。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圣祖经泰安州,谒东岳庙。因见香火荒凉,命从香税钱粮内每年酌拨东岳庙银两,供守祀费用。
二月,刑部尚书图纳等疏议于香税钱粮内,每岁拨东岳庙银二百两,奉旨依议。岱庙道人将疏文刊刻于岱庙。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廷兴工重修东岳庙,命曲阜衍圣公府属官按品级捐助银两。
康熙四十二年(1702年),东岳庙发生火灾。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发帑重修岱庙。
雍正十年(1732年)设立提点岱岳宫道录司,掌泰山道教事务。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高宗奉母孝宪太后东巡,驻跸泰安,祭岱庙。
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高宗奉母南巡回銮,幸泰安,祀岱庙。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高宗南巡回銮至泰安,谒岱庙。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高宗南巡回銮至泰安,谒岱庙。
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高宗奉母南巡,回銮幸泰安,祀岱庙。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月,高宗为贺其六十寿诞,遣内务府大臣刘浩重修岱庙,历时年余,至是告成,凡神像、大殿以及各殿宇、廊庑、门垣皆拆改重修,并增建遥参亭坊。告成后高宗御制满汉文《重修岱庙碑》记其事。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高宗奉母东巡,至泰安,谒岱庙。时孝宪太后颁赐岱庙玉圭一件,玉质半温半寒,故世称温凉玉圭。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高宗奉母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元君。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谒岱庙。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诣岱庙行礼。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岱庙,共题泰山诗百七十余首。
嘉庆十九年(1815年)泰安府奉旨重修岱庙。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前后,因泰山道教日渐衰微,岱庙道众生计艰难,以典当赡田度日。后经泰安府道纪司禹贞文诉诸知府,方将赡田收回。
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山东巡抚陈预奏称岱庙各处工程均多倾圮,请求修整。获得允准,乃委泰安知府廷璐与历城名匠魏祥主持工役。
同治十一年(1872年),泰安山口泥塑画匠吴开福重新描画东岳庙大殿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光绪十一年(1885年)泰安知县吴士恺重修岱庙遥参亭,自正殿以迄大门,皆作补葺,并复新殿壁绘画。历年而成。工竣,士恺自撰碑记之。
光绪十八年(1892年),存于岱庙的秦篆刻石失盗,泰安知县毛徵闻报,在泰城大索十日,盗者被迫将刻石弃于北门石桥下。石既查获,复置岱庙道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留日学生、肥城人徐树人等捐款在岱庙门楼创设泰安博物馆,购置动、植物标本及生理学标本,并天文、植物等图谱。宣统元年(1909年)被知县张学宽取消。此馆为山东最早由国人自办的博物馆。
光绪、宣统年间(1909-1911年),泰山庙会香火繁盛,岱庙内有茶馆、茶棚近十家,各地曲艺艺人多聚其中演出扬名。著名梨花大鼓女艺人谢大玉、山东落子名家李合钧、侯教山,山东快书名家于传宾等,均曾于岱庙演艺作场。

1916年,泰安县知事沈兆伟在岱庙东御座创办通俗图书馆,将天书观小学藏书移入馆内,其中有经书类42种,并陆续购进通俗小说及少年丛书200余册。馆内还设阅报所,每日阅报者数十人。
1928
年,国民党省政府发帑10万元,撤除天贶殿神像,在大殿西壁修建戏台,致使壁画多处受损。环咏亭和雨花道院改为旅馆、浴池。诸多石刻被凿为石料。城墙多处被拆毁,四角楼及门楼仅存正阳门左右二楼。岱庙及附近庙宇历代牌匾多被毁作桌凳。
1930
年,因中原大战岱庙成为兵营。是役岱庙壁画被炮毁数处。此后,在岱庙唐槐院驻军、饲马,唐槐被摧残迨枯。
1931
10月,泰安县县长周百鍠和赵正印报请山东省政府批准,维修、保护天贶殿壁画,并在壁画之下设铁质护栏。
1931
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用以工代赈方法修复泰山古迹、盘道,修葺岱庙峻极殿后,改额宋天贶殿(赵正印撰记文,摩刻于云步桥南石壁上)。
1946
1月,宁春霖在岱庙设立泰兖警备司令部,将泰安各县伪保安队编为山东省第三保安旅游
1947
4月,见大、仰高二门之上的门楼被炸毁。

以上有关岱庙的文字资料大多摘自岱庙官方网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