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真寺的瑰寶西安化覺寺

标签:
西安清真寺化觉寺杂谈 |
分类: 行万里路 |
中國清真寺的瑰寶西安化覺寺
田念慈编撰并摄影
距离西安古城鼓楼一箭之遥的西北侧,有一座藏于深巷的清真寺,那就是西安化觉寺。
西安化觉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巨大古建筑群规模。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清真寺之一,是回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化觉寺位于西安市鼓楼街北隅的化觉寺巷内,又称化觉巷清真大寺,由于它与大学习巷的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而且规模较大,故又被称为东大寺或清真大寺,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清真大寺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化觉寺寺采用中国古典庭院建筑形式,以东西向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各种建筑,细部及装饰方面融合了伊斯兰教建筑艺术,是中国现存采用传统建筑形式、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清真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2月10日下午一个多小时的参观(17点过后,夕阳西下,不得不离开了。),对化觉寺留存的诸多牌坊、环绕四周几乎无处不在的美轮美奂的砖雕影壁、四座高耸的雕刻精美的石碑、三联门、三层重檐的省心楼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句话提醒诸君:到西安,不能不到化觉寺。
第一进院东围墙中心有仿木结构的青砖大照壁,歇山顶。覆以孔雀蓝玻璃瓦,檐下有砖构斗拱。
。院内南、北两侧各置厢房三间,陈列着清家具,古色天香。
进悬挂“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是第二院。
第二进院中心有一座明代三间四柱式石牌坊,中楣镌“天监在兹”,两翼各为“虔诚省礼”和“钦翼昭事”,东、西有步道,坐基绕石栏。石牌坊南侧立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年)《敕赐重修清真寺寺碑》,碑阴刻明代书法董其昌手书“敕赐礼拜寺”五个大字,是我国书法艺术珍品。北立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清真寺碑》,这两通碑石均为龙首,形制高大,故称冲天雕龙碑,格外引人注目。
第三进院落。院中央是三层八角形省心楼,巍然挺拔,煞是壮观,为宣礼者呼吸礼拜的至高点。楼为三檐二层八面的木结构,琉璃八角攒尖顶,屋架用各种木件叠架,造型独特,巧具匠心。结构精巧,省心楼下栏杆内的二龙戏珠石刻,相传是唐代遗物。
进第四院,为全寺主院,前置庭院,后为礼拜大殿。院中心三亭相连的一真亭,又名凤凰亭,中亭较大,呈六角形,两侧“夹亭”作三角形,宛如凤凰展双翼,欲将翩翩起舞,别具风格。
清真大寺内古木很多,主要有侧柏、国槐、皂荚、椿树等树种,在殿前、路旁和由道路分隔出的绿地内配置了许多的花草树木,主要树种为白皮松、油松、棕榈、侧柏、龙柏、蚊母、玉兰、海桐、腊梅、龙爪槐、云杉、合欢、桂花、石榴、紫荆、银杏、皂荚、红叶李、火棘、椿树、海棠、丁香、紫薇、雀舌黄杨、青桐等,均以单株或成行成列的对称种植,非常工整,形成庄严肃穆的气氛。生长多年的海桐和雀舌黄杨状如世伞,对植在殿前和牌楼两侧,古朴雅致,相得益彰。墙上爬满遍开红花的凌霄,使寺院更显谧静。墙边花架上的金银花藤条滋蔓,香气袭人。
东侧立三石门,中门御道正中有盘龙戏珠石雕,台西端为气势恢弘的礼拜大殿。进石门,正中礼拜大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建于高大的月台之上,周围绕以石栏, 大殿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平面呈凸字形, 单檐歇山式,走上广阔的大月台,大殿就在正端。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九间,长约38米,进深70余米,面积约一千三百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同时作礼拜。大殿前殿为相连的两个单檐歇山屋顶,殿顶以孔雀琉璃瓦覆盖,是当年明朝秦王府所赐,大殿前檐正中门楣悬斗匾“临下有赫”。后殿屋顶呈丁字形与前殿相接,殿内天棚藻井,有画六百作幅,彩画图案不一,每幅中心有阿拉伯文“嘟哇” 构图着色各有千秋,壁板彩画刻饰蔓草花纹,墙壁刻蔓草花纹,四周镶嵌着大型木板雕刻中,套雕阿拉伯文古兰经各三十幅,,构图着色,均表现中国伊斯兰教寺院建筑和宗教彩画的特色。后殿西壁正中有一龛形凹壁,是教徒朝拜的方向。殿北侧有一木制小阁楼,名“呼图拜楼”是礼拜者诵祈“祷词”的地方,两侧设有月亮门,可通后院,即第五进院。院内南北两侧原各有一土丘,现将土丘夷平,各建一望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