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四札

标签:
杂记听书 |
分类: 读书 |
听书四札
1.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我既没看过电视节目也没读过主讲者们的书。记得不知哪届一个弟子送我的毕业礼物是易中天《品三国》,我好像也没读。我觉得自己有点时尚逆反心理。
退休后爱上听书,倒是去了色镜,听书平台也挺会揣摩人心,一段时间我爱听历史,就被推荐了《百家讲坛》很多讲史节目,一听之下还真有点上瘾了。边听边反思,觉得自己曾经的排斥逆反肤浅可笑。现在让我正经八百坐在电视机前听课我还是坐不住,但一定不会那么莫名其妙偏激地抵触。不交一分学费,让你坐在家里就能走进大学精英教授的课堂,真是善莫大焉。
我听内容最多的主讲者,该是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他讲的《史记》和《宋史》两个系列都挺吸引人,中原气派,中正大气。他讲的人物里我最喜欢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特别是赵光义,一生为自己继位合理性而挣扎努力,叫人同情。
女主讲不多。
中央民族大学的蒙曼很有特色,她不像王立群那么学者气,风格更像说书,代入感特别强。听她声音气势,我以为起码该是个50后,没想到竟是年轻有为的75后。我不是很喜欢她的“强势”风格,抗拒很长时间,但没找到其他讲唐史的,只好说服自己听她,慢慢也还习惯了。蒙曼讲隋朝二帝和唐朝几皇都很不错,好几人我都听了两遍。其中最让我唏嘘感叹的是隋炀帝和唐明皇。
值得一记的另一女主讲是北京大学的赵冬梅,70后。她讲司马光,也是代入感很强的模式,但她不强烈,而是温软。她的声腔语气情感词汇,时时处处事事表达着对司马光的肯定、敬仰,为他不平替他开脱,我边听边笑:这女子不像是历史学者,更像一往情深感情用事的中文系女学生。
《百家讲坛》的原则是“以熟说生,说熟悉的话题,但要说出新的东西”,我觉得将这一点落实得最好的是厦门大学易中天。他不是在讲历史知识,而是在讲历史看法。所以他品三国一方面迷倒众生另一方面也招来骂声一片。
我听书后百度,知道了易先生生于湖南长于湖北的经历就乐了,得两湖滋育,没有江湖气就奇怪了。他声音腔调骨里肉里都是平民气,估计怎么包装也改变不了。因为他不想改变。易先生讲曹操讲孔子,我都听出了隔壁大哥大爷的亲切。
易中天说媚雅比媚俗更可恶,还说我不是媚俗我就是俗,我都特别喜欢。他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希望被关注不希望被骚扰。多可爱的直率。
另一位很有个性很出新意的主讲是上海电大教师鲍鹏山。他精读《水浒》让我觉得自己以前简直就等于没读过《水浒》。特别是评价宋江、武松、鲁智深,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鲍鹏山是我特意搜检来听的,因为高中教材里他那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每读都怦然心动。本以为这是位前辈老先生,没想到人家比我还小一岁。佩服又惭愧。
2.哲学随笔
没想到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先后得到这样一组推荐:《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关于独处》《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沉思录》《罗素的极简智慧》《重新认识你自己》《点亮自性之光》……更没想到自己竟能一路听完。
在我的大学时代,叔本华好像还是被批判对象,除了特色时代给他贴的种种标签,对他没有任何实质了解。奥勒留的《沉思录》前些年读过但不甚了了,克里希那穆提则闻所未闻。
听哲思肯定比听史听小说费神,很多地方返回重听,有些地方最终也没明白,但收获还是不小的。它们跟快餐鸡汤不同,有些深入心底的厚重东西。
最触动我的,是叔本华对死亡、恐惧、寂寞的看法,我从中得到很大慰藉。能启发人接受现实接纳自我认识世界。略摘几则:
想到我们之前还不曾存在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不寒而栗。死亡以后的非存在与出生前的非存在不会有什么差别。这两者之间只是一场大梦。为我们将来不再存在而悲哀,就跟为以前我们不曾存在而悲哀同样地荒谬。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喜爱。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