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我们发现过高的估值通常伴随着新经济强国的崛起。毫无疑问,当前中国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整个世界的大工厂,月贸易顺差达到200
亿美元,逾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等等。面对巨额的贸易顺差,过去中国政府却一直保持人民币对美元的稳定,导致大量美元涌入中国。中国的央行不得不增加人民币发行量并从出口企业手中买入美元,这又必然导致人民币升值。随着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大涨,最终必将导致资产泡沫。
过去的两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全球的资金蜂拥而至,股票价格一路狂飙。股市指数从最低点涨了6倍多,尽管经历了现在的调整,中国股市依然是全球投资者的宠儿。人们不禁要问:以现在的资产价值来看,中国会重复以前类似日本泡沫破灭的故事吗?
除了货币的升值,中国同日本还存在另一相似之处,整个经济体系透明度不高。回顾日本当时的繁荣,人们很多年后才发现政府-公司-投机者之间的裙带关系,而在中国情况则更加不透明。中国政府说几家大银行已具备偿付能力,但是情况究竟怎样,外人无从知晓,和中国上市公司打交道的人都知道中国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
那么如何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呢?既然泡沫会产生难以置信的估值,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从寻找有没有过剩的影子出发,比如街上的豪华车越来越多,某某人的一幅字画或者一个瓶子卖到了8000万美金,这些都说明已经出现了泡沫。
接下来再来挖掘产生泡沫或者泡沫最大的行业。比如90 年代,科技股占到了S&P
市值的33%,如果再加上电信行业,比例更高达近40%,这样的集中度前所未有。同时还可以观察反应市场人气的指数,90
年代末,70%的新资金涌入科技类基金,而在90 年代初,这一比例仅有5%。多方基金和空方基金的比例也说明一定问题,90
年代末,NASDAQ
的基金中,97%看多,只有3%看空。很明显,此时科技股存在泡沫。今天的情况如何呢?热钱纷纷流入金融资产。大家都坚信各国央行完全掌握局面,也就是说未来仍将是低利率,所以公司盈利的45%来自融资,金融股占到了S&P500
的23%,如果再加上GM
和GE(这些公司现在也靠贷款盈利),这一比例将更高,这次的泡沫产生的不是高的离谱的估值,而是价值陷阱。比如以市盈率和市净率判断,金融股估值并不高,但是要知道支撑公司业绩的是松银根环境。一旦筵席散尽,这些都将随之消失。
现在大部分基金经理从业绩分析模式入手并推断当前的趋势会继续下去。我觉得其实反过来看也未尝不可,分析当前的股价对未来的增长意味着什么。例如Cisco
在1999 年时达到了100
倍的市盈率,那就意味着今后10年须达到47%的年增长率,试问有多少公司能维持这样长时间的增长?退一步讲,即使Cisco
公司做到了这一点,它在2017
年将达到科技行业销售额的125%。现在似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进行这样推测分析,而事实上,更多的理性投资者都应该做这样的分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