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解孝经·孝是唯命是从吗
(2009-03-02 09:53: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禅解孝经 |
孝,是贯穿于天、地、人的。中国早就有“参赞天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说法。“参天地化育”才是孝。《孝经》正文中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夫孝,始于事亲,中 于事君,终于立身。”
最重要的是下边的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什么叫“天子之孝”呢?“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的意思,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叫“刑于四海”?就是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神。
《孝经》之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这里的“子”,即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这里的“父之令”,也是包含了母亲在内的,“父之令”实际上就是父母之令。古人最坏的就是三从四德,这个不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而是糟粕。像印度人到现在为止,都认为女人不是人,《摩奴法典》中规定女人是男人的财产。伊斯兰教也是这样,规定男人要和女人离婚的话,喊几遍“女人,我要跟你离婚”,就可以离婚了。西方也是不把男人和女人平等看待的,到现在也是。我开个玩笑,但也是真的,美国的文明就是野兽的文明。
曾子问的是:“儿女听从父母的话、听从长官的命令,这就是孝吗?”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孔子回答:“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赞成盲目的愚忠、愚孝;相反,他支持对错误想法或行为的直言规劝。“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 什么叫“争臣”?就是反对派,就是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过去的时候,天子有七个反对派。“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这个皇帝虽然昏庸无道,可是却不会因此失去他的国家。比如说,唐太宗有时也昏庸无道的,可是因为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这些敢于进谏的宰相、大臣,因此他才能稳稳的坐定江山。
现在的“百家讲坛”,大话也好、戏说也罢,都是胡说。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也不了解中国皇帝,甚至说我们的官文化腐朽,这是在明明的侮辱中国人,简直是胡扯八道。从英国到欧洲,再到美国,他们的文官制度都是从中国学去的。什么叫文官制度?就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我们从汉朝到清朝的文官制度,被欧洲人整个学去了。一九八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美国卡特政府的文官来中南海教课,这个官员说:“我诚惶诚恐,因为我们的文官制度是跟你们学的,现在让我来给你们讲,真是很不好意思啊!”你看丢人不丢人,现眼不现眼?!
天子有七个反对派,他就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五个反对派,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父亲如果有一个反对派的儿子,他就不会去做坏事。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意思是说:“父母如果有提意见的儿女,就不会陷于不义的境地。当父母做出不义事情的时候,作儿女的不可以不规劝他们。作臣子的也不可以不劝谏他们的国君。所以当父母做出不义事情的时候,就要规劝;如果还是遵从父母错误的命令,又怎么能说得上是尽孝呢?”这就是《孝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