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过年的话题:礼包的变迁
(2011-02-08 16:28:13)
标签:
文化 |
过年,从古到今,大红的对联,喜庆的鞭炮,铿锵的锣鼓,红通通的笑脸。风俗哇!习惯哇!一大堆一大套的。已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年文化。每到过年人们提前好久就在准备,早早的置购年货,再就是拜年。
拜年是过年习俗中的一项。拜年分拜祭先祖和给长辈、亲戚、乡邻拜年。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主人就会起得大早,放一挂长长的鞭炮,暗示新年以来到,大家就不要睡懒觉。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一)
伴随拜年的就是礼包,也就是晚辈到长辈家里去拜年,是要备一份礼物的。礼物就亲戚的亲疏而定,质量的好坏也伴随各个历史阶段而变化。曾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们到外婆家里去拜年,常常是扛着一个大的包裹,里面就装满了拜年的礼品。等到快要到外婆家里时,爸爸已累得吁吁喘气了。又由于离家又四五十里路,那时又没有车可坐。所以我们也累得够呛。
那时主要的礼品是饼干包。别看是家常的饼干,但是外面的包装是有点讲究的。首先是拿出一张四方的有点粗糙的黄色宣纸,再把饼干称好放进去,包装时爸爸一下一下把黄纸的四只角一方一方的往里叠,把第四只角叠到前面的折叠中去。就成了一个菱角分明的错落有致的礼包。最后就在礼包上面放张一寸宽,两寸长的红纸。用棕叶绳子绑好,就完工了。去外婆家拜年时,爸爸就一包包的放在一个很大的布包里。我们就跟在爸爸后面去拜年了。如果我们运气好,如果外婆接的礼包有很多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外婆赏识的饼干包。我就会躲在某一个屋角偷偷地一点点的品赏,那份喜悦的心犹如那蜜糖涂满了身。因为能得到一个大人赏识的礼包那是很稀罕的。那年月可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
(二)
记得又是到了拜年的时候,爸爸就与我们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说,他与伯父一起长大,伯父人要调皮些。嘴巴也甜些。所以太爷就喜欢伯父些。
到了过年的时候,年拜完了,就会剩下一些礼包。那是家里是一个大家族。我爷爷与伯父的父亲是亲兄弟,一大家人没有分家。一家人都是太爷当家。所以接到的礼包也是爷爷管理。没到过完了年,礼包就是太爷一把锁锁在一个大柜子里。钥匙就挂在太爷的身上。只有等到一定的时候,太爷就拿出一点点出来,分给一家人吃。
但是伯父仗着太爷的宠爱,他就一点儿都不怕。他常常的是在晚上等太爷睡着了,就偷偷的解下太爷身上的钥匙,一个人偷偷的去打开那只每一个孩子都想打开的柜子门。他要拿也不会只拿一点点,一抓就是一大抱。
伯父拿出来就藏在被子里慢慢的吃。他吃的时候不大给爸爸吃,也不是怕爸爸说漏嘴,他知道爸爸怕他,不会出去说,而是不愿给爸爸吃,因为他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得到的。这么珍贵的食物,他不能轻易的给爸爸吃。所以常常都是,爸爸睡一头干睁眼看着,想吃又不敢哼声,伯父在那一头狂吃豪吃,津津有味。不过有时也有伯父吃腻的时候,在这时候,伯父就会很大方的用脚夹一块饼干,从被子的那一头伸过来给爸爸。往往爸爸的这块饼干不是好吃的。因为太爷知道了怪罪下来。爸爸就成了同案犯了。而且爸爸还要承担大的责任。因为伯父总是把事情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爸爸怕他,也就说不过他。
后来爸爸每每讲来就说,只怪那年月太穷!
(未完)
前一篇:(原创)春天来了
后一篇:(原创小说)无形的帽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