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遥远的小渔村

(2013-06-25 17:45:52)
标签:

实感

是的

上好

年华

从未

情感

分类: 岁月如歌
       (这是一篇发表在QQ空间里的文章,写于2013.4.10)   
      
       我与鸿毅已有30余年不相见矣。去年11月18日那一天,我突发奇想,在百度中搜索“鸿毅”的字样,不久,鸿毅的新浪博客映入我的眼里,但我不能断定就是鸿毅本人。我审视他的博客,其中有一篇《别梦惊断处,依旧是半山》的文章,那是一篇同学纪念册的卷首语。虽然只是卷首语,却让人情不能已,感概至深,很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意味。我试着在博客中给他发纸条,怯怯地问,鸿毅,你是79级中文2班的吗?第二天晚上,鸿毅回复说,是的,你是哪一位,该是我的同学吧?于是我们就这样联系上了。失落了30年的时光就这样重新对接了,人生中肯定再也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了。只是这样的穿越时空的对接,又使我觉得十分怅然,“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用在这里可能不合适,但我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一句更贴切的了。 
       回想30多年前,我们都风华正茂,青春年少,一起跨入西山的大门。那一代人的一小部分,也正因为有幸上了大学,而曾被誉为“天之骄子”。那时候的鸿毅正是翩翩美少年,才华出众,是“少膺琼兰之美、长有圣贤之智”的人物,像我一样真正的喜爱文学,不过那时他的文章
我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真正掀起我情感闸门的是在30年以后他的博文,我很诧异像我这样年龄的人竟然还存有如此的情感。
      鸿毅的文章里经常弥漫着一层如轻雾般淡淡的忧伤:那可能是一种“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的忧伤;也可能是一种“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的忧伤;还可能是一种“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的忧伤是的,我的思念应该与鸿毅相似,但是却只能“任凭沧海冷月空照,任凭遥远的涛声叹息在耳畔”而无人知。三十年果然如一梦,与鸿毅不同的是,许多应该忘却的,我却没有忘却,并且这样的记忆,总是萦绕在我的心灵深处而无法挥去。鸿毅能够把如歌如梦的年华交给了半山,半山也把一廓未经修饰过的生活原装原样地交还了他,而我却不知道把那个灿烂的年华交给了谁,空有凌云志,喋血黄昏空喋血,只是不见了旧日雄风。
       于是我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陈蓉晖的小提琴演奏曲《遥远的小渔村》里。陈蓉晖的演奏细腻柔美,音色纯净明亮:随着海潮涌浪,主旋律以朴素的独奏开始,缓缓地拉开了小渔村的序曲。悠扬而渺远的曲调,表现出对小渔村的无限深情。那是一个真实而又虚无的渔村:或者是晚霞夕照,或者是春花秋月,或者是山峦叠翠,或者还是炊烟袅袅.....那个小渔村我肯定从未生活过,但我能够想象鸿毅却可能生活过。
       果然,当我把这首琴曲的视频发给鸿毅的时候,鸿毅竟然说,
那个视频中许多画面,正是他的半山边上的海边景象。那些舢板,还有海上的渔台,在他曾经的十多年中是多么的司空见惯。只是这首《遥远的小渔村》,如此有感染力的音乐,现在才听到,确实遗憾。鸿毅的这种说法,让我彻底的心旌摇动:世间的一些事情就是这样的神奇。我从未到过半山,但是我欣赏的画面却是半山而我却不之知,并且,这个半山竟然就是鸿毅日思夜想的故乡。鸿毅所说的半山就是嘉池山。嘉池山上有一处地方叫“招手岩”,据说那是黄岐半岛最亮丽的风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先生曾经到过那里,留下了“和暖如春意欲融,嘉池山上鼓东风,东西犬島波涛外,南北竿塘烟雾中”的美好诗句。
       鸿毅在那篇文章里说,他希望自己在将来的某个黄昏或夜晚,在萋萋蓑草和蟋蟀弹唱的世界里,能再一次独卧老屋墙角,看半山低垂的暮云,或凝望苍穹迷乱的星空,想着曾经在这老屋里住过的每一个人,想着在这里发生过的每一件事。因为每一个在这里住过的人,都有过关于这里的往事。是的,理当如此。鸿毅说我很感性,他说得很对。现在我想的是,即使将来我更老了,或许老成了秋天的一片叶子,那片叶子上的脉络只要能连接上好的音乐,希望依旧是《遥远的小渔村》。到那时,我希望仍然可以让它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我希望仍然可以让我忽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我希望我那时仿佛已经铁硬的心中,仍然充满了温情。我确信,人世间有时真的需要这样的真情与实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难在洞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