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文学类作品的中译本书名总能够保持约定俗成,比如《悲惨世界》、《复活》等,不管谁来翻译,他都要遵守那个书名。而财经类作品的中译本书名却总是变幻莫测,是推陈出新?还是“商业精神”?例如,一直以为罗伊·纽伯格先生写了两本书,直到最近才知道,其实他只写一本,即《So
Far So Good:The First 94
Years》。国内最早发行中译本的是中国标准出版社,时间是2007年2月。不过,这么好的一本自传却被起名为《世纪炒股赢家》,不仅显得很俗气,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与书中的内容严重不符——因为纽伯格先生从来不“炒股”。不过幸好它还有一个副标题:“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自传”,总算与书中的原意相去不远。2008年1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纽伯格先生的这一本书,取名《忠告》,副标题为:“来自94年的投资生涯”。我觉得其正标题和副标题都要比前一本好的多。
再看看开头一段译文。“标准版”是这样翻译的:
“从我在纽约的寓所的窗户向外窥视,中央公园的树下有一辆白色的汉孙式马车,弯弯曲曲地穿过溜冰场,上了第5大街。车上坐着一对90年代的年轻夫妇。这一场景让我回忆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地点:马车载着父亲下班回家。”
而“财大版”是这样翻译的:
“从我纽约寓所的窗户向外望去,中央公园的树林下,一辆白色优雅的四轮马车正蜿蜒前进,经过溜冰场,驶出公园,进入第五大街,车上坐着一对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这一幕把我带回另一个时间和空间——当马车是带我父亲上下班工具的时候。”
翻译的效果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相关链接:版本研究(三):买书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