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量化与质化

(2010-03-29 21:22:37)
标签:

股票

财经

烟蒂

生意

巴菲特

分类: 读书笔记

    ——再读《沃伦·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

    关于量化与质化,实际上就是定量与定性的问题。所谓定量,就是某个企业的经营数据及财务指标,依据这些数据及指标对公司的价值进行定量,判断这笔生意好到什么程度,差到什么程度。所谓定性,就是对这个企业的商业属性、盈利模式、竞争力以及企业前景等因素进行定性,判断这笔生意的本质是好生意还是差生意。衡量一个伟大企业的因素是什么?就是量化与质化这两个双重因素。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中,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你购买公司的分析过程里,是否有些数字会告诉你不要买?哪些东西是质化的,哪些东西是量化的?”
  巴菲特是这样回答的:“最好的买卖里,从数字的角度来讲,几乎都要告诉你不要买。你可能对(被购买公司的)产品的印象是非常之深,但是你对那套雪茄烟蒂式的廉价思维已经根深蒂固。我曾经拥有一个风力发电公司。相信我,风力发电公司如同雪茄烟蒂一般廉价。我们买的也很便宜,只相当于公司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一的价钱。我们却实赚了钱,但是这种收益是不可复制的,更象是一次性的买卖。你可不想做那样的事情,但我经历了那样一个阶段,在那个阶段里,我还买过租车公司等等一些廉价生意。”巴菲特从企业量化的东西谈起,以自己曾经买过风力发电公司为例告诉听众,好生意一般都不便宜,但是如果觉得“便宜”了,其品质可能就没有那么好了。这是巴菲特几十年的经验之谈。  

    早期的巴菲特由于深受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影响,经常去做看似“便宜”的生意。这些生意都在他的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致股东信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单一使用量化确实有它的缺陷,因为量化的东西容易使人滑向贪图便宜的“烟蒂型投资”。地上有一个烟蒂,捡起来还能吸上几口,既不花钱,又很便宜。经常进行烟蒂型投资时,自然会将价格与净资产进行比较,然而净资产只是代表一个企业的账面价值,也就是投入成本。而真正衡量企业内在价值的却是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恰恰无法量化衡量,它需要质化的东西进行描述。

    质化的东西看起来似乎难以判定,那么应该如何确定不同类型企业质化的东西?对此,巴菲特说,“谈到质化的东西,我可能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了。几乎我们买的所有企业,只需要10分钟,15分钟的分析。我今年买了两个企业。通用再保(General Re)是一个180亿的交易。我连它们的总部都没去过。我希望它们的的确确有个总部。在那之前,我买了公务机(Executive Jet),主要做部分拥有小型飞机的生意。在我们买之前,我也没去过它的公司总部。四年前,我给我的家庭买了一个飞机计划的四分之一拥有权。我亲身体会了他们的服务,我也看到了这些年它们的迅速发展。(在购买交易发生之前,)我拿到了它们的经营数据。”

    为什么巴菲特10分钟或15分钟就能谈好一笔生意?这是因为在巴菲特心目中早已有他的“偶像”了。人们早已知道巴菲特在他的致股东信中公布了他要买入公司需符合的条件:“我们对具有以下条件的公司有兴趣:1、巨额交易(每年税后盈余至少有五百万美元);2、持续稳定获利(我们对有远景或具转机的公司没兴趣);3、高股东报酬率(并甚少举债);4、具备管理阶层(我们无法提供);5、简单的企业(若牵涉到太多高科技,我们弄不懂);6、合理的价格(在价格不确定前,我们不希望浪费自己与对方太多时间)。我们承诺完全保密并尽快答复是否感兴趣,通常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对于巴菲特来讲,只要满足以上条件,马上就会买入,买入决策并不会超过5分钟,因此看起来10分钟似乎还太长了。只要5分钟,这就意味着,这6个条件是一组能绝对买到好公司的令人放心的条件。在满足这6个条件后,投资者已经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问题,剩下的就是根据自己的财力决定买不买的问题了。质化的东西,可以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除了熟谙6个条件外,最主要的还是这个生意的本身属性。现实中的商业世界,一个经验丰富的商人,只要对方一张口,他确实能一眼看出他所做的生意性质、盈利状况以及前景,并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考量。假设对方说不清楚他在做什么生意,要么他想隐瞒什么,要么他在故意骗你,这样的生意当然也不需要去做了。

    所以,“如果你不能马上足够了解所作的生意,即使你花上一二个月,情况也见得会有多少改观。你必须对你可能了解的和不能了解的有个切身体会,你必须对你的能力范围有个准确的认知。范围的大小无关大局,重要的是那个范围里的东西。哪怕在那个范围里只有成千上万家上市公司里的30个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没问题。你所做的就应当是深入了解这30家公司的业务,你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的东西。”这里实际上已经涉及到能力圈问题了。如果这个生意超出了个人理解的范围,无法判断其性质、盈利状况以及前景,不能对其大致估值,买卖点无法把握,就不是一笔好生意了,也不值得投资了。

    正因为我们有许多我们不懂的东西,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学习,调查研究,尽可能地扩大自己能力圈。巴菲特早年就是这样做的。“在我早年的时候,我做了大量功课来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们走出去,采取所谓抹黄油的方式,去与企业的用户谈,与企业以前的雇员谈,与企业的供应商谈,我们能找到的每一个人。每次我看到业界的专业人员,举例来说,我对采煤业有兴趣,我会遍访每一家采煤公司,问每一位CEO,‘如果要在业界买一家公司,你认为我该买哪一家?为什么?’ 如果你把这些片段的信息串起来,你会学到很多业界的信息。当你问到竞争对手的时候,你会得到非常相似的答案。比如说,如果你有一个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那么你首先要解决的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通过这种手段,你很快会发现谁是业界最好的企业。”看起来如果要升华到5分钟就能做一笔好生意的境界,确实需要在对企业的调查研究上下一番苦功夫!“四十年前你了解的口香糖的生意,现如今依旧适用,没有什么变化。我认识一个人,他的岳父去世了,丢下一间他创建的制鞋公司。这个人托高盛(Goldman Sachs)来卖掉这家公司。他和我的一个朋友在佛罗里达打高尔夫,提到了这件事。我朋友让他给我打电话。他打了,结果我们用五分钟谈成了这桩生意。我认识这个人,我基本了解制鞋生意,所以我就买了。质化的方面定了后,就是价格了。我的答案只有是或者不是,很简单,谈判的时候没什么圈子可兜。只要价格合适,我就会买。不然的话,谈判之前我很快乐,谈判不成我也一样。”   

    结论:质化因素就是判断这笔生意是否可以去做,在得到确切的答案后,才去考虑量化因素,衡量价格是否合适。因此巴菲特才会这样说,“我亲身体会了他们的服务,我也看到了这些年它们的迅速发展。(在购买交易发生之前,)我拿到了它们的经营数据。”从单纯的量化到质化,到双重因素的结合,这就是巴菲特的飞跃,所以巴菲特常说,如果他只学格雷厄姆,他就可能赚不了那么多的钱。

 

    相关链接:“凿池筑城,与民守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