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只花蛤
一只花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530
  • 关注人气:25,4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话

(2008-12-14 18:53:31)
标签:

基金

股票

瑞侃公司

有效市场理论

分类: 投资策略

20世纪70年代初,瑞侃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炙手可热,其市盈率也相当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司副总裁罗伯特·哈尔佩林透露出重大的信息。哈尔佩林在谈到瑞侃公司经营哲学时说:1、瑞侃不会做任何技术上简单的事情,也就是潜在竞争对手容易模仿的东西;2、瑞侃在垂直整合之前不会做任何事情,也就是说瑞侃必须自行研究生产、制造和销售;3、除非有很大的机会获得特殊的保障,指专利保护,否则瑞侃不会做任何事情。除非获得这样的保障,否则研究精力不会用在某一个项目上,即使符合瑞侃的特长;4、瑞侃只生产它认为能够成为领导者的新产品,而不管市场规模的大小。

那些控制着大型机构基金的人立即意识到瑞侃“将有”非同寻常的力量,相信瑞侃具有杰出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在于,那些人认为瑞侃在新项目开发的资金占销售额的比率高于平均水平,而且公司拥有非常出色的研究机构,能够生产出足够的新产品,公司可以依赖它们持续增加销售额和收益。因此机构大量买进其股票,使得瑞侃公司的股票价格在1975年被推到了最高价的每股42.5美元。

1976年上半年,整个金融界对瑞侃公司的一种名叫 “斯蒂兰”(Stilan)的聚合物十分看好,因为据说相对于航空业用来包线的其他化合物,它具有独特的优点,而且正处于最后的研究阶段,重要的它是瑞侃以自身技术为基础开发的第一种化学产品。由于这种产品的吸引力,瑞侃其研究费用方面远远高于历史上研究其他产品的费用。整个投资界都认为这种产品已经走向成功之路。

但是,后来的发展与投资界的想法正相反。按照瑞侃公司的管理层的说法,斯蒂兰在“科学上获得了成功,但是在商业上却是失败的”。仅仅几周之后,管理层便做出痛苦的决定,放弃这项产品,以减少巨额投资的损失。公司当年收益减少了9000多万美元,每股收益从前一年的7.95美元减少到0.08美元。投资界对瑞侃公司的信心发生了严重的动摇,6月底,瑞侃公司遭遇沉重打击,不但价格暴跌,而且公司声誉一落千丈。到年末,公司股价跌至15美元以下,是其最高价格的三分之一。

其实整个投资界普遍忽视了一条基本原则:所有公司开发的新产品难免会以失败收场,所有的工业研究活动和经营良好的公司都无法逃避这种结局。当然从长期来看,其他新产品的成功可以弥补失败造成的损失。但是不论如何,股票价格已受到了严重影响。

瑞侃公司陷入不利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其管理层的结构难以调整。1975年以前,瑞侃公司已经建立了制造技术部门,负责产品的生产,这种方式如果在公司规模小时,其运营状况良好,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就不利于以最高的效率服务客户。于是公司在1976年,推广“大公司”的管理理念,公司依照所服务的行业进行调整组织结构,而不是依照产品的物理和化学组成重新构建部门。瑞侃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组织结构调整以后,收益至少会在一个季度,甚至两个季度内大幅降低。因此大幅调整组织结构所遇到的困难,远低于当初的设想,因为很多人现在有了不同的上级和下级,相互协调工作会有一段低效率的适应期。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新的一年的第一季度收益远低于不调整组织结构时收益的水平。而第二季度,公司居高不下的短期成本已被降低,这应该是利好信息,表明瑞侃公司可以应对未来成长,但是整个金融投资界又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相反,由于收益暂时降低,股价又跌到曾经到过的低位。

瑞侃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根据有效市场理论,股票会自动并立即对任何公司已知的事情做出调整,因此只有拥有他人不知道的非法的内幕消息的人,才有可能从中获利,然而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如果市场是真的有效的话,那么股票回报率随后就不应该有那么大的变化,众多的投资者也不会损失惨重。瑞侃公司一有消息就通知股东,说明前面提到的所有事实,解释收益不佳的时间会持续多久。1978年1月26日,瑞侃在总部开了整整一天的股东会议,公司最高级别的10位管理者十分坦诚和详尽地解释了公司的前景,遇到的问题以及当前经营状况。其股价除当天上涨外,在会议以后,股价并没有受到特别影响,因为太多的人无法摆脱瑞侃公司沉重打击的阴影,他们不再相信公司说的话,认为有效市场理论不过如此而已。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投资者,而非交易者。盲目跟随公众的行动最容易遭遇危险,而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就不会受到影响,事实上获利最多的机会都来自有价值的投资,如果金融界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导致价格严重低估,则投资的机会就到来了。当然,我们应该寻找前景非常看好的企业,而非前途暗淡的企业。应该买入的公司是那些遵守能使利润长期迅猛增长的计划,而且具有很难让新加入所在行业的公司分享增长的内在特点的公司;集中全力买入那些处于不利境地的公司,也就是买入由于市场状况或者金融圈错误判断了真正价值,使得股价远低于更好理解的真正价值的公司等等,这就是菲利普·费雪根据半个世纪的商业经验所形成的投资哲学以及对我们的忠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