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只要适用于自己就行
(2008-11-26 14:24:47)
标签:
股票基金估值期权中国石油 |
分类: 公司讨论 |
关于公司的估值,其方法有多种,其利弊也各自不一。我们还是喜欢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化复杂为简约。我们不认同相对估值法,因为“一般的评估标准,诸如股利收益率、PE、PB或者成长性,与价值评估毫不相关,除非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家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线索。”内在价值是一个经济价值,说白了就是企业值多少钱。由于利率、增长率等的变化以及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估算出来的只能是估计值,并非精确值,它表现的是在对一家公司估值时大概的取值范围,可以作为买入股票的依据或标杆,不然就无从确定在何种价格买入。想要精确估值不可能做到,如果有人在估值时能够精确到分显然是不对的,不是在误导,就是有企图,因为不论多么“精确”,终归是一个“精确的错误”。
比如,即使对于资源矿产公司如中国石油的估值,我们也是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由于像中国石油这样的公司,其资本支出较大,所以可以假设让其年均资本支出与折旧摊销相当而相互抵消,这样就可以将净利润调节为现金流量。以2006年财务报表数据为基数,以10%的贴现率折现,以二段式为模型。假设未来每年以5%增长,则中国石油的内在价值为26973.34亿元,相当于每股15.07元;再假设未来每年以7%增长,则中国石油的内在价值为35147.08亿元,相当于每股19.63元,也就是说,中国石油的合理估值范围在15.07-19.63元之间。如果以2007年新增发行的40亿股再进行摊薄,则中国石油的合理估值范围在14.74-19.20元之间。你可能会认为这样估值会有许多问题,但是当中国石油以16.70元的首发价进行发行时,我们立即察觉这个价位太高了。因为按我们理解,在合理估值范围的下限14.74元向下打折30%,也就是10.70元左右作为首发价较为合适。不管怎么说,采用这种折现现金流量法确实可以让我们避开许多陷阱和风险。
之所以不采用期权定价模型进行“标准化计量”,是因为这种方法整个计算过程太过复杂。如果按照实物期权法“标准化计量”,就必须:
1、估算公司资源(矿藏、油田等)可开采储量。
2、估算资源开采的成本,估算的开采成本是资源期权的执行价格。
3、期权的到期时间;开采合同的开采年限;按照资源储量以及开采能力估算。
4、标的资产价值的方差;储量不变前提下,标的资产价值波动取决于资源价格波动。
即使能够计算得出又怎么样?举一个煤炭企业的例子:现在开采一吨煤的利润是确定的,财务报表上很容易找到;现有的煤炭储量也是公开披露的,根据目前的经营状况、年开采能力,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企业未来大概能创造多少的利润,以时间序列分布后再选择合适的贴现率进行贴现,就可以容易地计算出企业的价值。但是这样测算出来的结果还存在一个问题,它忽视了“未来”这个变量,像成本变动、产品价格等等,所以终究无法“精确”。
估值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投资者必须重视估值,没有估值,就无以确定安全边际。要放弃繁杂的估值方法,更要放弃荒谬的“EPS预测+PE估值”法。采取适用于自己的估值方法,当然这个方法必须是经过了严格而有效的检验。同时要化复杂为简约,越简单越好。估值的根本是彻底了解这家公司。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采取像巴菲特所说的两种解决方法:坚持能力圈原则,固守自己能理解的行业;坚持在买入上留有很大的安全边际。 “如果一项资产目前市价只是略低于其内在价值,我们没有兴趣买入它;只有在有‘显著折扣’时我们才会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