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在没有受教于本杰明·格雷厄姆之前,已经做了8年股票。在这8年中,巴菲特基本上运用的是技术分析方法,因为当时以道氏理论为主的技术分析方法风靡整个股票市场,巴菲特自然也被浸润其中而难脱其窠。不过那时由于电脑尚未问世,巴菲特只能白天紧紧盯着行情报价,晚上亲自动手画k线图,然后彻夜专心研究技术图表,以此作为第二天买卖的依据,其做法与今天的技术派并无二致。
所谓技术分析,是指直接对证券市场的市场行为所作的分析,其特点是通过对市场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应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试图探索出一些典型的规律并据此预测证券市场的未来变化趋势。技术分析的核心是查尔斯·道于1895年提出的趋势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股价结构已充分反映了所有有用和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最好的投资信息源就是股价结构本身。它相信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因此注重市场所提示的投资信息。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三项假设:1、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即市场是有效的;2、价格沿趋势移动;3、历史会重演。第一条假设是进行技术分析的基础,第二条是进行技术分析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第三条则是从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考虑的。
如果按照道氏理论,投资者在1929年股市崩盘前应该退出股市,而在1987年股市崩盘前则不应该退出股市,而实际上道氏理论忠实的追随者却没有人这样做。著名技术分析师Martin
J.
Pring指出:如果投资者在1897年购买道指成份股,随后按照道氏理论,在每一个信号出现时及时买卖股票,那么如果投资者的初始投资为100美元,到1990年将增值为116508美元,而如果按照买入并持有策略,到1990年只能得到5682美元。但事实上,要证明利润来自于遵循道氏理论所进行的交易非常困难,因为买卖信号并不能通过精确的数字来判断,而纯粹是一种主观行为。
很显然,以巴菲特的无比智慧,他可能早已洞察到道氏理论蕴含着似是而非的错误,因为长达8年的市场实践已经昭示了这一事实。所以一旦他接触到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便为之所吸引、所陶醉,立即决定去找格雷厄姆,师从格雷厄姆。可以说从那一刻起,巴菲特终于从道氏理论中破门而出,开始扬弃了技术分析方法。从此以后,他成为格雷厄姆最出色的学生,成为价值投资最伟大的践行者。
为什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具有如此的魅力?因为(1)价值投资策略的核心“安全边际”原则是一个科学原理,而这个原理与经济学中“价值围绕价格波动”
的价值规律完全吻合;(2)从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成长性三个方面系统分析、评价公司的内在价值这种方法是正确的;(3)战胜市场的关键在于掌握市场波动的规律并利用规律带来的投资机会,而利用这个机会确能保证大概率的成功;(4)实证表明价值投资策略收益能够更高而风险更小;(5)价值投资理论贯穿着极其严密的逻辑推理。
早在1934年格雷厄姆便致力于将价值投资提升为一门科学,使之深具哲学的内涵与思辨,诚如他在《证券分析》第一版的前言中所说的:“我们关心的主要概念、方法、标准、原理以及最重要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并不因为理念本身而在它在实践中的价值”。因此,对于像巴菲特这样对哲学极为敏感的人,格雷厄姆的理论对巴菲特确有非同寻常的感召力,因为巴菲特最喜欢哲学上的思考和判断,那么他最终抛弃道氏理论便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道氏理论始终无法将自身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上。
在事隔了30多年以后的1984年,巴菲特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那一次最经典的演讲(注一)。猛烈地抨击了作为进行技术分析前提的有效市场理论。可以说,这一次演讲彻底摧毁了技术分析的赖以生存的基础,表明了巴菲特与技术分析派彻底的分道扬镳,标志了技术分析方法在以巴菲特为首的价值投资学派面前彻底的终结,这就是沃伦·巴菲特在学习了格雷厄姆之后意想不到的另一种结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