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杏满枝——读金翠华老师的散文《青杏枝头》

标签:
原创读后感 |
分类: 馨语馨苑 |
青杏满枝
——读金翠华老师的散文《青杏枝头》
http://s2/mw690/001uENuQzy7chcV533P21&690
文字像人一样,不期然偶遇,却投机,读时自有一种投入与专注。
一位师长送我一本书——《青岛60年文学作品选》散文卷。书里有很多青岛知名作家的作品。随手翻开,一篇《青杏枝头》从目录中跳出与我相逢。
是相逢!对于青杏,特别喜爱。那是儿时的馋与期盼带来的。杏花总早早地来,一开春就开,待到花落就磨人了。那些个顶着花草帽的毛毛头,顶破草帽圈也不见大,一小点一小点,每回抬头看都是一个样。真到青杏在枝头摇晃时,已是多少个太阳与月亮换班之后的事,耐心快要被磨光了。猴急地摘颗青杏吃,一咬,清脆声里伴着一股酸涩,一个个呲牙咧嘴的孩子哈哈笑着,手心里只剩下个白嫩的咬掉一角的核儿了。要不是稍苦,大概也进了肚。
因着“青杏”去品读文字,看篇幅不是长篇也堪称中篇了,如果散文也像小说那样分类。
几页文字竟很快读完,从心底涌出一股如青杏样的酸涩。
行文显个性,文中站着人,不仅站着文字里描写或塑造的人物,也站着作者。
这本是一个故事,一个有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可是文章轻柔又缓慢,说着童年,说着院落,说着院里的人,说着一个三岁孩子的记忆。如小河里的浪花轻轻翻卷,跳跃活泼没有大起大落,是一股细流,微微起伏流转中有激荡人心的力度。
三岁的孩子在一个门板上看到了姥爷的微笑,母亲责备姥爷不该来吓孩子,门板上的姥爷就消失了。姥爷是一位善良的行医者,行医抓药都本着善良的姥爷突然失踪了。十几天后,因大舅的梦,大家奔向沙滩,挖出了埋在沙下的姥爷。
活埋!所有的人都无法想象姥爷为何会遭此恶运。一个谋杀的故事,不应是跌宕起伏的吗?文字却异常平静。有的静,比喧闹更能渲染气氛。
谋杀没有谜底,照常写着日子,写着姥姥在殷实生活中养成的慷慨为人、爱人的习惯,不设防的习惯。可姥姥走了,在大屋的横梁上与石榴花一样的红绸一起飘走了。姥爷走得如谜,姥姥离开得蹊跷,谜底终会揭开,世界上的因果相连,冥冥之中注定事情会水落石出。同事的一个金戒指牵出了抗日武功队的故事,购买药品的受捐金条有了剩余,几位成员悄悄分了。姥爷对此质疑,被人杀人灭口……
多年后,谜底被平静地揭示,却让人心底波澜壮阔。
耿直的姥爷,永远是站立的,就像那个三岁孩子眼中看到的那样,站立,坦然,微笑。
姥姥和姥爷都那么走了,从此,我看到的的“枝头的青杏啊,我童年的青杏,它再也没有红过……”
结尾简单,余味十足,满满的酸涩盛上来,酸得泪从心底流出。
舒缓自然的叙述,不急不躁的表达,行云流水般成文,只读一文便可认定她是一位散文大家,她的名字叫金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