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听《春秋》1-725章节
(2019-02-12 12:40:49)
标签:
春秋读书笔记春秋经历法春秋五霸 |
分类: 我的读书 听书笔记 |
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历史书中的小故事,后来高中选了理科,自此再也没有接触过历史书籍,学过的知识在过往的岁月中被一一抛到了脑后。听着同事中喜欢说故事的人侃侃而谈,察觉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决定开始了解史书。百度过后,发现看书可能不太适合目前的我,而喜马拉雅上有很多可以直接听的白话历史书籍,白话讲解,特别适合入门级别的我。经过选择,我决定从《资治通鉴》开始了解,可没想到,我选择的那一版白话,不是按照历史线来讲解的,是选取了一些人物,这也怪我,对于各本书籍不太了解。初入门,我还是适合按照年代的先后来了解真实的历史,于是又选择了《春秋》。早上上班路上、下午下班路上,听了2个多月的时间,追上了更新速度,现在是一天更新一个章节,所以春节前我先暂停了追,打算存多一点再听。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事,一并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事,以及诸侯国公侯大夫之间的书信内容等,时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这个时间段,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时间范围,目前大家提到《春秋》,一般会参照《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听了这么久的《春秋》,对于那个年代下人物的行事风格、人物所在的背景,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也知道了现在的很多成语都是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而且里面的很多真实事件,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难怪有那一句——读史可以明鉴。
引用一些知识与感想:
1、《春秋》中的春就是1-3月,夏就是4-6月,秋指的是7-9月,冬指的是10-12月。这些时间都是周历的,换算成今天的农历,那么春天其实是11、12、1月。
2、做国君的,做所有的事情,就为了两件事:一件事是端正法度,一件事是敬奉神灵。所以每年春天蒐猎,夏天苗猎,秋天狝猎,冬天狩猎,一年四次田猎都是为了在农闲的时候演习军事,而且每隔三年还要有一次大演习,回到国都要整顿军队,祭告家庙,犒赏臣下,清点俘获的物品。车辆、服装、旌旗,纹饰都要贵贱分明,等级清楚,少长有序,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把民众纳入法度。鸟兽的肉可以敬奉给神灵,皮革、牙齿、骨角、毛羽能够制作供奉神灵的礼器,这种情况下国君才会亲自出面处理。至于说山林河泽的出产,一般器物的材料,都是下等人的事情,是臣下官吏的职责,不是君王需要涉及的。中国的成文法最早出现是在春秋末年,也就是说,在春秋记录的前期,没有一部写成文字的法律,所以这个端正法度,实际上是端正习惯法。什么是习惯法呢?我们在正常的社交生活中会慢慢形成一些惯例,如果你违反了这些惯例,就会有相应的惩罚,这就是习惯法。它是一种惯例,而不是落成文字的死的东西,是会变的。当国君将贿赂当成是德行的时候,百官会纷纷效仿。上下都有将贿赂当成是德行的时候,这时候习惯法就变化了,惯例变成了贿赂是对的,不贿赂是错的,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贿赂是合法的,不贿赂是不合法的。因为当时没有落成文字的法律条文,一旦大家都变成这样,那么法律本身就扭曲掉了,所以他们一再强调端正法度,目的正是于此。
3、春秋时代的习惯,也就是说诸侯嫁女的时候,往往是把姐姐嫁给对方作为正室夫人,而把妹妹同时一块儿嫁出去作为滕妾。如果没有妹妹,也会请求邻近的,与两国关系比较友好的国家,由他们送出女儿作为滕妾。这是因为,春秋时代人的寿命相对来说比较短,尤其是这些远嫁到异国他国的女性,搞不好水土不服,几年时间就香消玉殒;所以出嫁的时候,一次嫁两个过去。如果作为正室夫人的姐姐不小心病故了,作为滕妾的妹妹就可以顶上来,继续保持两国之间的关系。春秋时代,同姓不婚。
4、婚姻不仅仅是男女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大家族的事。古代的婚俗讲究“三书六礼”,六礼指的是整个结婚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
问名: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一来为防止同姓近亲结亲,二来也是为测八字,看二人婚姻是否成亲。
纳吉:将男女双方的名字和八字到庙里占卜,卜得吉兆,就决定两人正式缔结婚姻。
纳征:又叫纳币,男方正式将聘礼送到女方家里。
请期:即男家通过卜问选定婚期之后,由媒人告知女方家里,征求女方的意见。
亲迎:是六礼中最后的程序,即婚礼当天,新郎亲自至女家迎娶新娘。
在六个步骤中会产生三份文书凭证,即“三书”: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纳征时所用的礼单,列明聘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5、历法从大面上来说有太阳历和太阴历之分,太阳历就是通过太阳来观测确定时间,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公历就是太阳历,太阴历则是通过观测月亮来确定时间,我们现在的农历就是太阴历。
6、中国开始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后世称为三代,也称作三王。但实际上夏、商是称帝,只有周是称王的。从周代之后,秦汉以下皆称皇帝。所以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王作为最高称呼的朝代就是周代。
7、先有东西,还是先有南北?——一有南北为经,连接南北极;东西为纬,平行于赤道。二有丘民之丘,先民最早寻找定居点的时候,都会找山丘以南的地方作为定居点,在山丘的南边,一片平地,太阳可以晒到,住的舒服,平地的北边就是山丘,面南朝北居住。先有南北,后有东西。
仁义——
8、科学、信仰与迷信——关于科学,证明对的事情,我支持;证明错的事情,我反对;没有证明或者证明不了的事情,我存疑。关于信仰,证明对的事情,我支持;证明错的事情,我反对;没有证明或者证明不了的事情,我选择相信我认为可信的。关于迷信,不管有没有证明,都选择相信我认为可信的,忽略外界,只选择相信内在。
9、君子与小人——借用作者的话来说,君子与小人分为几代,初代君子与小人完全与现在的说法不同,只是层级不同而已。一直到后来孔子开始修书,专门培养二代君子,才开始有了现代的雏形。
10、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继承制度,因为古代人的寿命都比较短,这样有利于王位的传递。但是春秋记录的第一位鲁国公,他被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春秋记录的第二位鲁国公杀死,自此结束了鲁国长久以来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改为“父死子继”。
11、三思而后行——再思即可,三思则想得过多。
12、春秋五霸的霸主如何成就霸主地位?获得霸主地位后,又如何维持住霸主地位?以齐桓公齐小白为例,齐小白作为第一任春秋大霸主,是凭借着自身的能力荣登霸主地位的,还为后面的霸主带来的借鉴意义。维持霸主地位,就是安排各诸侯开盟会。反观众小国,如郑国,在大国、霸国的强权下,只能依附,体现出了小国的不易。同样地,当英雄迟暮,威严不再,众中型国家,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心思。
当然,还有很多知识,我就不再一一赘述。通过今天写这篇文章,自己还是需要长个记性,就是当听到吸引自己的内容时,需要立刻记下来,因为当过了一段时间,一是已经记不清了,二是当时的想法已经不在了或者不一样了。有喜欢的朋友,建议可以去听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