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术反响 |
分类: 相关报道 |
陕西文人纵论陕西青年作家
李星(《小说评论》主编):一个优秀青年作家的出现,是特定时代、生活和历史传统积累的结晶,时下热爱和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我认为是正常的。如果有一天,作家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到处流淌,那反倒不正常了。第二,作家创作,说到底是个人劳动。有位作家曾说过“我不是谁培养出来的”,当时觉得很震动,但仔细回味,确实是这样,作家是以其独特的个人性格、气质和追求在文坛立足的,是独特而不可复制的。第三,机遇对青年作家的生成也很重要,例如,一位青年作家遇到一位敬业而慧眼识珠的编辑或出版家,他的成长之路可能会更顺利些,反之则不同。
贾平凹(西安市文联主席):我认为对于青年作家来讲,不要试图去培养他,因为真正的大作家是培养不出来的。而只要是个人才,他迟早会脱颖而出,你不让他走这条路也不行,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写作而来的,我们有时只需要给他提供一块园地或阵地,让他去尽情表现,用作品说话。我们不要加太多评论,不要作指导状、导师状,要让他自己去走,也许会摔跤、会掉队,但最后能走多远、多高,主要还靠他自己。
刘卫平(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我常常想,陕西青年作家有“三不逮”(意为“三不足”),与陕西上辈作家和外省同辈作家相比,我们文坛的兄弟姐妹们在文学基本功、阅历、思想这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不足,这些使他们很难从高手云集的全国文坛脱颖而出。我接触过一些青年作者,两眼不闻窗外事,根本不去了解全国文坛现状,也不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就是闭门造车埋头创作,其作品的质量自然可想而知。
叶广芩(西安市文联副主席):如何解决陕西文学界后继乏人这个难题呢?我觉得,他们需要一个“文学场”。一个优秀作家的出现,是需要一大批作家来作为陪衬的,一大片落叶、腐殖质覆盖的沃壤之上,才可能滋养培育出一棵参天大树。就我所知,现在许多青年作家都在各自为营、孤军奋战,他们互相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和切磋。回顾我们那时,当时给我们的创作办过“读书会”等类的学习班,那种氛围非常重要,对一个作家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建群(省作协副主席):有人曾经问我陕西乃至西部作家是否日复一日地沉寂下去了,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一直在努力。放眼西部,多少优秀的青年作家在那里像野花一样自开自灭着,绚烂,然后凋谢。据我所知,多少青年作家都在文坛上寻找他们自己的位置,想成长为重要作家,创作出重要作品,他们在默默地一砖一瓦地建立着自己的艺术王国,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出色甚或伟大。现在,对经济落后地区作家的关注在逐步减弱,这是很值得向文学批评界提醒的一个问题。
李国平(《小说评论》副主编):青年人志趣多样,但执著于文学的也为数不少。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浮躁之气充斥文坛,加之出版环境也宽松、便利多了,有些青年作家便急于抛出自己不成熟的东西,但这样的东西往往没有什么分量,于是造成作品泛滥而佳作寥寥。我们文学评论刊物应当重视有潜力的青年作家,我们也一直关注着我省的红柯、方英文等比较活跃的青年作家的作品,经常也向文坛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杨乐生(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真正重量级的青年作家缺乏,问题很严峻。青年作家数量不少,但作品质量不高,这与他们知识结构陈旧、写作心态浮躁、偏重写而不读书密切相关,有时一些人还充满着一种文学大省的夜郎自大、盲目乐观,不去了解外面都成啥样子了,某些地方与全国文学格局格格不入,作品不讲求形式美,没有对叙述精益求精的追求。红柯、寇挥、安黎、穆涛这样能让人感到有大发展前途的作家不多,许多作品让人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