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平川在线
马平川在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39
  • 关注人气:9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源:华商报 2004年11月12日

(2008-04-15 02:30:58)
标签:

学术反响

分类: 相关报道

陕西文人纵论陕西青年作家

                                                        本报记者  王 锋 

     本报昨日关于《陕西青年作家何日群起出征》的报道,引起了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我省著名作家和评论家贾平凹、叶广芩、高建群、李星、常智奇、刘卫平、李国平、杨乐生等人纷纷就此各抒己见,畅谈了对于陕西青年作家群的期望,愿合力锻造一支“陕西文坛新军”,将青年作家扶上马、送一程,早日跃上全国文坛。

 

                    青年作家不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李星(《小说评论》主编):一个优秀青年作家的出现,是特定时代、生活和历史传统积累的结晶,时下热爱和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我认为是正常的。如果有一天,作家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到处流淌,那反倒不正常了。第二,作家创作,说到底是个人劳动。有位作家曾说过“我不是谁培养出来的”,当时觉得很震动,但仔细回味,确实是这样,作家是以其独特的个人性格、气质和追求在文坛立足的,是独特而不可复制的。第三,机遇对青年作家的生成也很重要,例如,一位青年作家遇到一位敬业而慧眼识珠的编辑或出版家,他的成长之路可能会更顺利些,反之则不同。

 

                  要让青年作家用自己的作品说话

 

  贾平凹(西安市文联主席):我认为对于青年作家来讲,不要试图去培养他,因为真正的大作家是培养不出来的。而只要是个人才,他迟早会脱颖而出,你不让他走这条路也不行,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写作而来的,我们有时只需要给他提供一块园地或阵地,让他去尽情表现,用作品说话。我们不要加太多评论,不要作指导状、导师状,要让他自己去走,也许会摔跤、会掉队,但最后能走多远、多高,主要还靠他自己。

 

                     “三不逮”阻碍他们脱颖而出

 

  刘卫平(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我常常想,陕西青年作家有“三不逮”(意为“三不足”),与陕西上辈作家和外省同辈作家相比,我们文坛的兄弟姐妹们在文学基本功、阅历、思想这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不足,这些使他们很难从高手云集的全国文坛脱颖而出。我接触过一些青年作者,两眼不闻窗外事,根本不去了解全国文坛现状,也不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就是闭门造车埋头创作,其作品的质量自然可想而知。

 

               青年作家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常智奇(省作协创联部主任):陕西青年作家方阵迟迟未能形成,原因很多。陕西作家的创作态度一直非常严谨,把文学事业看得很重、文学理想看得很高,是一种“铁肩担道义”式的写作,绝非玩文学。相比于京津沪等地红火热闹的炒概念,陕西作家当然显得有些落寞、落伍,但全国有良知的评论家们应该关注陕西青年作家。省作协也正在与出版方联系,试图推出一批陕西作家在创作观念、风格和方法上更有探索性的新东西。我们的作家写得太辛苦、太老实了,要加入南方的空灵与灵动,完成这方面的美学转换。陕西作家应该眼光放长远,广泛阅读世界文学经典,投入当下生活,相信不久会出现青年作家中的领军人物。

 

                     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个“文学场”

 

  叶广芩(西安市文联副主席):如何解决陕西文学界后继乏人这个难题呢?我觉得,他们需要一个“文学场”。一个优秀作家的出现,是需要一大批作家来作为陪衬的,一大片落叶、腐殖质覆盖的沃壤之上,才可能滋养培育出一棵参天大树。就我所知,现在许多青年作家都在各自为营、孤军奋战,他们互相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和切磋。回顾我们那时,当时给我们的创作办过“读书会”等类的学习班,那种氛围非常重要,对一个作家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要让他们如野花般自开自灭

 

  高建群(省作协副主席):有人曾经问我陕西乃至西部作家是否日复一日地沉寂下去了,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一直在努力。放眼西部,多少优秀的青年作家在那里像野花一样自开自灭着,绚烂,然后凋谢。据我所知,多少青年作家都在文坛上寻找他们自己的位置,想成长为重要作家,创作出重要作品,他们在默默地一砖一瓦地建立着自己的艺术王国,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出色甚或伟大。现在,对经济落后地区作家的关注在逐步减弱,这是很值得向文学批评界提醒的一个问题。

                       作家不要急于抛出不成熟的东西

 

  李国平(《小说评论》副主编):青年人志趣多样,但执著于文学的也为数不少。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浮躁之气充斥文坛,加之出版环境也宽松、便利多了,有些青年作家便急于抛出自己不成熟的东西,但这样的东西往往没有什么分量,于是造成作品泛滥而佳作寥寥。我们文学评论刊物应当重视有潜力的青年作家,我们也一直关注着我省的红柯、方英文等比较活跃的青年作家的作品,经常也向文坛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心态浮躁、知识陈旧是大敌

 

  杨乐生(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真正重量级的青年作家缺乏,问题很严峻。青年作家数量不少,但作品质量不高,这与他们知识结构陈旧、写作心态浮躁、偏重写而不读书密切相关,有时一些人还充满着一种文学大省的夜郎自大、盲目乐观,不去了解外面都成啥样子了,某些地方与全国文学格局格格不入,作品不讲求形式美,没有对叙述精益求精的追求。红柯、寇挥、安黎、穆涛这样能让人感到有大发展前途的作家不多,许多作品让人莫名其妙。

  

                         青年作家大举突破指日可待

 

    肖云儒(省文联副主席)华商报关于“关注陕西青年作这是陕西青年作家在突破前的一次萌动,是整个社会对陕西文学界关注热情提升的一种表现,文坛应该为之振奋。陕西青年作家群的问题确实不容忽视,“何日出征”的提出,正是陕西青年作家群自觉走向突破前的一次萌动。有哲人讲过,当一个问题被提出之时,它实际上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之时,同时也具备了可以解决的条件。陕西青年作家群虽然尚未形成全国性的集团影响力,但实际上已有一支非常有实力的青年作家队伍,杨争光、红柯、李春平声名日隆,唐卡、唐韵、周瑄璞、辛娟等几位年轻的女作家也已有自己的舞台。文学的耕耘,有大年也有小年,陕西文学并未真正形成断层。比如,建国以来,陕西第一代作家与第二代作家之间,也有一个酝酿、潜伏、突破的过程,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不是可以人为计算的。而时下要注意“梯度发展理论”对文学的影响,不能把文学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建设,全面照搬经济发达省区的所谓经验,我们有着自己的优势。肖云儒还认为,陕西青年作家要“破茧而出”,首先要出征现代生活,出征现代艺术和文化观念,而我们已感受到了陕西青年作家内心的震颤与萌动,他们的大举突破,已经指日可待。

    陕西青年作家群为什么很难引起全国评论界的关注呢?原因有很多。其实最关键的是作品的创新元素有没有、多不多。回顾陕西上两代作家,都能以各自的“新元素”给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一种研究范本。杜鹏程对战争中人性的开掘,柳青把心理描写引入重大题材,陈忠实自我否定后挺身进入文化史诗领域,贾平凹则摆脱第一代作家的审美坐标及视角,高建群高扬大西部浪漫情调,叶广芩则凸显京派遗风,进入上海滩的李春平则运用市场经济观点来解读时代,他们的作品中均有足以鼎立文坛的“新元素”。我们的青年作家,一定要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认真的定位和思考,对整个社会、时代进行全局把握,然后选择自己最容易获得创新元素的部位展开猛攻。

    陕西文学圈研究文学之外的空气似乎不够浓,仅仅满足于谈文学,其实我们更要关注时代潮流和新的社会群体,关注新时代人们新的心灵状况,以之来充实、提升我们的作品含量。另外,我们一些评论家到现在“还穿着冬天的棉袍,拖沓冗长、言不及义,破坏性的、作秀式的评论太多,而切实的、鲜活的、真正建设性的文学批评太少”。陕西文坛一定要真正以“新”取胜。

 

    从这些活跃于陕西文坛的作家、评论家和研究者们的口中,我们听到的是,对陕西文坛的一腔热诚,对陕西青年作家热诚的期待与呼唤、意见与建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