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6-03-23《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1期
史识的独立与视野的拓展
——
评<<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
马平川
在我国新时期文学多样化格局中,陕西当代文学是其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处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文学一个重要的地域性分支。陕西当代文学以其深厚的底蕴,突出的成就,在整个20世纪中国波澜烂壮阔的文学长河中,呈现出最为壮观的创作景观。成为当代文学中最为持久与绚烂的一道风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格局多极化这样一个开放的经济、文化语境下,关注和研究陕西当代文学,这对发展民族文学,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范本和现实意义.
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以下简称《本体论》)是冯肖
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地缘文学与历史文化渊源互文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他继专著《柳青人格论》后实现的一次自我挑战和超越。作者熟悉、热爱陕西作家,追踪阅读了大量作品。《本体论》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切入,抵达文学背后的地理、历史、文化深处,以其史识的独立与视野的拓展,对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刻论述。全景展现了陕西当代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总体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反思、梳理和富有个性的阐发。提出了陕西当代文学乃至整个文学界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显示了冯肖开阔的文学视野和严谨扎实的理论素养。
《本体论》把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放在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格局中去考察。放在新时期中国社会及精神生活总体变化中去认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了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流变,以及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本体论》从陕西当代文学本体形态论、渊源烛照论、地缘特色论展开论述,从学科构成与价值界定,文学分期与现状评估,本体类征等方面入手分析,提出“陕西学”这一概念。又从陕西地理、历史、伦理、经济等大文化视野来反观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行成与流变。其脉络经纬、文质情态、利弊得失、生成演绎便有了清晰可见的历史性痕迹。《本体论》认为姜炎、周秦、汉唐三种历史文化的精神是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渊源烛照。姜炎文化中农耕文明导致的重农意识,使陕西作家大规模书写农业文明的发展,关注农民命运的演绎。周秦文化中进取与开拓精神滋长了陕西作家严谨务实的创作态度,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坚守。汉唐文化博大精深、开放创新的艺术思想对陕西作家痴迷文学的执著,追求史诗雄风的“大唐气象”,多元互补的文学格局的形成等都有很大影响。《本体论》又从陕西特有的地质地貌形成的鲜明的地缘特色分析,由此而衍生的以农为本的写实文学观、史诗文学观。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审美表现的四大情节,即黄土地情节、父老乡亲情节、三秦女性情节、秦风民俗情结。作者论述严谨有序、深刻生动而具有说服力。在历史文化与文学二者的契合点上,来求解陕西文学的艺术规律。
《本体论》把高屋建瓴的理论框架构筑与细致入微的作家个案具体分析概括紧密结合起来,把理性思辨与强调直觉感悟式批评有机融为一体,动态性的考察陕西当代文学流变。这是本书又一大特色。在陕西当代文学整体景观论、文学主流意识论、人文关怀论、价值体系论等章节中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本体论》认为陕西老一辈作家柳青、王汶石、杜鹏程、李若冰、经历了战争和革命的淬炼,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进入90年代以后,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叶广芩、红柯等为代表的作家艺术视野由相对单纯走向复杂和广阔。《本体论》经过相对集中的个案分析、研究后认为这一代作家不仅仅局限于农家庭院,乡村场落,而是日益逼近更为广阔的世界,演绎更为复杂的历史场景,叙述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内容。这些作家在艺术追求上力求创新,形成个体创作的独具特色和群体创作多样化特征。《本体论》做出这样一个科学的、具有说服力的阐发,认为陕西当代文学创作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辉煌,七十年代的滑落,八十年代的新变,九十年代的多元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论述沿坡讨源,层层推进,枝繁叶茂而又脉络分明。
《本体论》专章对陕西当代文学的缺陷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内伤”和创作实践的“外伤”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反思和剖析。并对陕西文学未来格局进行前景预期。作者指出陕西作家对当代生活与观念以及价值的认识不足,导致眼界、气度、思维的狭窄和迟钝,过多流连沉溺于农民固有的心态的探索而徘徊不前。陕西作家知识结构的单一、贫乏制约着他们对社会人生底蕴的深入把握等。《本体论》中这些切中肯綮的真知灼见,都是作者在冷静客观的理性和扎实细致的学理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真正自觉体现了批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今后陕西的文学创作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也同时升华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本体论是人对自身世界的一种整体的终极看法。而作为艺术本体论只能从艺术存在的自身来探求,也只能向人的本质生存处境复归。逐步由作品自然本体论向主体的人的生命本体论转向。以此看来,在《本体论》中,作者注重从历史、地理等大文化背下审视陕西文学,但从陕西文学“人的本体”存在的语境与状况中去认识阐释,书中虽有论及,但更应开掘得深广些.对陕西作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个体之间性格、气质、经历差异带来的创作观念、题材、方法、风格的迥异,缺乏相应的更为深刻的分辨与剖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其中个别章节难免粗糙等等,这肯定是一种苛求了,但瑕不掩瑜,该书仍不失为一部有着鲜明史论特质和严谨思辨逻辑的上乘之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