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源:文艺报 2004-12-15

(2008-04-12 01:26:31)
标签:

学术反响

分类: 相关报道
“陕西作家是否面临断代”引发大讨论

                           李 

    青年评论家马平川在今年9月7日的《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陕西文学寻找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文章称:陕西文学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以其深厚的底蕴,突出的成就,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景观。老中青三代作家苦心耕耘,共同铸就了陕西文学的辉煌,从而确立了陕西作为中国文学重镇和全国文学大省的地位。但目前一个令人尴尬和困惑的事实不容乐观,陕西四十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群体出现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现象。文章对这种“断代”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马平川的文章以其敏感性,建设性,尖锐性,如石击水,波澜不断,引起文坛的认同和震动。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文艺报》。在同一天的版面上,《文艺报》记者就马平川的观点电话采访了著名作家陈忠实,陈忠实认同马平川的说法,并指出,年轻作家要有勇气,敢于探索,走向全国的读者。他寄语青年作家创作从开始到终结,都需要不断突破,首先要有阶段性突破,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只有不同凡响,才能出类拔萃。

    10月24日《陕西日报》秦岭副刊推出专版,进行“陕西作家是否面临断代”大讨论,集中刊发了陕西评论家周燕芬、李震、马平川、常智奇、邢小利、张渝的文章。论者各抒已见,从各个角度分析和探讨了”“断代”在陕西文坛的表现。周燕芬谈到陕西文学所面临的困惑是缺少文学发展新的生长点,文学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的沉浮变化感应迟钝。李震说,“断代”现象不是偶然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是一个区域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文化风水决定的。马平川认为陕西年轻一代作家缺乏一种纯粹、清洁、澄明的精神向度,缺乏陕西老一辈作家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路遥为文学殉道者的悲壮吃苦精神很难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这也是遏制陕西青年作家大步前行的“瓶颈”。刑小利认为后继乏人的背后显示了文学在当代社会的现状,这与社会相关机构的忽视、轻视以及漠视有关。常智奇指出,陕西40岁以下的作家与全国相比,显得落后一些,这并非坏事,文学是一种用历史价值尺度衡量其生产意义的精神现象,不以先后论成败。

    《华商报》很快推出“关注陕西青年作家系列报道”专栏,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深入探讨。11月11日,记者王锋发表了采访陈忠实、马平川的文章《陕西青年作家群何日出征》,引起文坛内外强烈反响。11月12日《华商报》又发表了《陕西文人纵论青年作家》的报道,著名作家、评论家贾平凹、叶广芩、高建群、李星、常智奇、刘卫平、李国平、杨乐生纷纷就“断代”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贾平凹说,对于青年作家来讲,不要试图去培养他,因为真正的大作家是培养不出来的。只要是人才,他迟早会脱颖而出,我们只需给他们一块园地,让他们去尽情地表现。能走多远,主要靠自己。李星认为,一个优秀青年作家的出现,是特定时代、生活和历史传统积累的结晶,时下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我认为是正常的。作家创作,说到底是个人劳动,机遇对青年作家的生成也很重要。叶广苓说,青年作家需要一个“文学场”,目前许多青年作家在各自为营,孤军奋战,他们互相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和切磋。高建群、李国平谈到不要让青年作家如野花般自开自灭,不要急于抛出不成熟的东西,心态浮躁、知识陈旧是陕西青年作家的大敌。11月17日《华商报》在题为《肖云儒力挺陕西青年作家群》的报道中,肖云儒认为“断代”大讨论是整个社会对文学界关注热情提升的一种表现,也是他们突破前的一次萌动,文坛应为之振奋,陕西青年作家大举突破之日可待。他寄语青年作家要以”新”取胜,给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一种研究范本。《新京报》12月9日发表蒋峰采访贾平凹、马平川的文章《70年代出生青年作家整体缺席,文坛陕军后继乏人》,《合肥晚报》、《新周报》《及中国作家网、新浪网、人民网、中国西部文化网、巴蜀文化网、新华网陕西频道等50余家网站报道转载了马平川这篇论文的学术观点。

    据悉,陕西作家协会设立了“吉元文学奖”,用以奖励陕西青年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资助青年作家作品的出版。陕西作协还组织实施了“一百名企业家扶持一百名青年作家”活动。目前省作协也正在与出版方联系,试图推出一批陕西青年作家在创作观念、风格和方法上更有探索性的作品。加大对青年作家的培养力度,将青年作家扶上马,送一程,早日跃上全国文坛。相信经过反思和调整,陕西新一代作家群体会尽快成长,定能呈现枝叶婆娑、橙黄橘绿的喜人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