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伏尔泰《老实人或乐观主义》
(2014-11-28 17:22:25)仁慈与智慧深信不疑,1756 年,他写了《关于神意的信》反驳伏尔泰的观点,说明 乐观主义学说有安慰人心的一面,对个人生活有价值。此外,上帝是光明仁慈正确的,“不幸” 的存在,对于宇宙万物的大和谐来说不可或缺,并且,人类所遭遇的不幸的根源正是人性本
身,而不是其它东西。同时,他还认为伏尔泰的生活优越安逸,顺风顺水,却只看得到不幸与 灾难,而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无药可治的痛苦,却乐于在退隐生活中思考,觉得一切都很 好。3 年后,伏尔泰写了《老实人》一书,作为对卢梭一个正式的回复。 二、《老实人》故事梗概: 主人公老实人出生在德国一位男爵的府邸中,是男爵妹妹的私生子。他一直在封闭的环境 成长,信奉家庭教师邦葛罗斯所宣扬的乐观主义,觉得一切都很好,深信男爵的家就是人间天 堂。可是,男爵将他逐出了家门,只因为他爱上了表妹居内贡小姐。从此,他踏上了独自探索 世界的旅程。从离开男爵府邸的那一刻开始,他便身不由己,被种种遭遇逼着不停地奔走,从 德国到荷兰,从西欧到南美,再从南美回到西欧,往东一直到君士坦丁堡。漫长的旅途中,他 几乎没有经历或见证一件积极的事情。作者用很紧凑的节奏,在途中安排了大量的,形形色色 的天灾人祸,与社会弊病,让老实人去经历、见证、思考、成长、成熟,慢慢摒弃盲目乐观主 义,变得中庸实际。 三、论证方式: 人物的工具化,针砭时弊,讽刺手法的运用是伏尔泰在该书中所使用的三大论证工具。 首先,老实人充满厄运和苦难的旅程,可向卢梭展示苦难存在的广泛性,它同时也是伏尔 泰用讽刺犀利的笔调来针砭时弊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也是该是一出版就被禁的原因。书中,伏 尔泰尖锐地揭露和批评了战争,宗教法庭,宗教的狭隘、虚伪性,奴隶制等体制性弊端,也对 贪婪,拜金,弄虚作假,吝啬等人性层面的弱点进行了抨击。 其次,讽刺手法的运用在该书中无处不见。比如说,老实人认为男爵府是人间天堂,一部 分原因在于那里的房子有窗户,男爵夫人身形庞大;而在强制被征入伍后,他挨了 400 军棍的 理由是他想在阳光灿烂的时候散散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手法的使用可增强论证的力 度与效果。 下面,我们将对人物的工具化这一点进行相对详细的阐述。 鉴于这是一本带有论战色彩的哲理小说,伏尔泰并没有花太多笔墨对书中人物的个性与心 理进行细致的描写。更确切地说,书中的人物大都只是一个论证的工具,只是某一种思想,某 一种境遇或是某一种人生态度的代
表。而女性人物,更是个个被命运玩弄于股掌间,从来都不 见她们思考。在此,我们将简要分析几个关键人物,他们对老实人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在伏 尔泰的论证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邦葛罗斯:老实人的启蒙教师,莱布尼茨乐观主义的代表,对老实人影响至深。人生中经 历种种不幸,但仍然是乐观主义者。
马丁:老实人的旅伴,悲观主义的化身,坚信自己就是最悲惨,最不幸的人。旅途中,他 与老实人的讨论促进了后者的心理成熟。 在某种意义上,老实人漫长的旅程,就是他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在他的内心相互较量的过 程。结果如何?伏尔泰通过两位他们在君士坦丁堡的邻居给出了答案: 苦行僧:拒绝关于乐观,悲观,和谐前定,因果链条等一切形而上的玄谈,并觉得天下的 风云变换与个人生活关系不大。 老人:有一块田,用双手劳动,丰衣足食,尽享幸福生活。认为老公可为人免除:烦闷, 纵欲和饥寒。 以上两人代表了中庸实际的生活态度。这是主人公在本书末尾所采纳的态度。他们在居士 坦丁堡安定下来,买了一块田,各用其长,各司其职,生活走向正轨。书末,邦葛罗斯对老实 人说:世界仍是完美的,若不是你之前的种种遭遇,你今天也不会在这里吃花生和糖渍佛手。 老实人回答:“说得很妙;可是种咱们的园地要紧”。这也是该书的最后一句话。 四、论证结论 总之,书中,伏尔泰让老实人看到苦难存在的广泛性,让他遇到了代表悲观主义的马丁, 但他,并没有让老实人从乐观走向悲观,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向信奉乐观主义的卢梭 证明悲观主义的正确性,而是让主人公避免玄谈,采取中庸实际的态度,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 活。这也是伏尔泰对卢梭《关于神意的信》的最后回复:世界并不完美,天灾人祸无处不在, 体制弊端也比比皆是,这无可否认。但是,世界是完美还是千疮百孔,这与个人的生活关系并 不大。最好的态度,还是避免过度形而上的讨论,中庸实际,过好眼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