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如果说有圣哲,海德格尔应算一个。虽然在一般人看来,圣贤都生活在远古的时代;但是,假如人们着眼于在一种伟大的思想中生活,譬如孔丘、老聃、庄周、默罕默德、耶稣、苏格拉底,这样的人在我们的时代尽管很少,却也仍然存在。海德格尔在我的眼里凭以成为圣哲的,就是这样一种朴实的思想——人应该诗意地安居。

    卡尔·雅斯贝尔斯在《现时代的人》开篇即以哲人的睿智洞察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状况。他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人类处境的问题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了。各代人都依据他们自己的观点,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但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只有少数人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

库利的和谐社会思想
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是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库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并贯穿于他的三部极具分量的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和《社会过程》(1918)之中。

  库利主要注重对微观社会的研究。他重视日常行为、人际交往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主要是阐述了个体和初级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库利从研究人性出发,对个体在社会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人性有三层意义:第一,人性就是人类的生物性与机能,即与生俱来的各种无形的冲动与潜能;第

老实人》是伏尔泰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强烈的论战色彩。本为将通过介绍论战 的主题与缘起,书中故事梗概,论证方式,以及论证结论等方面对这一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伏尔泰:老实人: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中庸实际 伏尔泰(1694-1778)是 18 世纪的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被誉为“法兰西思 想之王”。他为法国和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文学方面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老 实人或乐观主义》是个短篇哲理小说,也是伏尔泰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该书出版于 1759 年,当时,为了躲避当时的出版审查制度,伏尔泰并没有在书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但一出现在 公众视野,该书立即受到了欢迎,随即,又迅速被列为禁书。250 年后的今天,《老实人》仍 属于法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 作为一本短篇小说,该书极具讽刺性的,带有黑色幽默味道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这是它 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作为一本哲理小说,它显著的论战色彩,针砭时 弊的辛辣笔调让他能流传后世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将主要通过介绍论战的主题与缘 起,《老实人》的故事梗概,以及该书的论证方式,着重对后一点进行阐述。 一、论战的主题与缘起 《老实人》抨击的主要对象是莱
标签:

转载

分类: 网络转载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以泰勒斯的“水本源说”为其开端,但这仅仅是从时间上而言。以反思性著称的西方哲学,在逻辑上真正的开端应该推延至柏拉图。因为,直至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形成,西方哲学的反思性精神才首次得到系统地阐释,西方精神所具有的反思性格才开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络转载

“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极其可怕的事实,但奇怪的是人们在讲这句话时却显得很轻松:毫不介意,脱口而出。这个情况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很少有人严肃地思考过死亡问题;二是死亡问题被深深地压抑进了无意识领域。

在我们的文化里,“死”是被严格禁忌的,除非用调侃、自嘲、超脱的态度说出它。这种态度可以压抑内心的极度恐惧,伪装出已经战胜死亡的样子,但这只是一种“反演巫术”而已: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我还不要呢,比如长生不老;对于害怕的东西就去调侃它,比如人必有一死。

死让生变得没有意义。既然终有一死,那么你活着时所做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你的肉体连同思想一起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一个绝对的事实,永远不可能改变,这个结局太可怕了,足以让人目瞪口呆。所以我们渴望永生!长生不老是人类最古老的愿望,然而,“不死”真的那么美妙吗?永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波伏娃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中雷蒙·福斯卡就是一个不死的人。他生于1279年的意大利卡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络转载

一、引言 
   

标签:

转载

分类: 网络转载

 

 

 

   人为什么要看悲剧?从古希腊柏拉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络转载
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既足一种好的生活状态, 又是一种现实的活动, 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它把人的理性和快乐生活有机统一了起来把个体幸福和整体幸福有机统一了起来强调幸福是通过人的现实的活动实现的, 从而肯定了现世幸福。

关健词: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幸福是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永恒的追求。那么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又是怎样来看待幸福的呢,他的幸福观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nb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络转载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至于这个分类原则的标准何在,昨晚我舍友问到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今日看重新看书,休谟提到“知性和情感这两篇是单独构成一系列完整的推理连锁的;我欣然利用这种自然的划分来试一试一般读者的趣味”[见原书第一、二卷前面的通告])。休谟的人性论是建立在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因此他首先是从分解人性组成部分开始----这也是本书难读之处,中国论述人性大多直接提出观点,然后寻找论据,而缺少系统分析,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人性论而仅仅拥有人性观(中国人的研究思维模式大多是从现象中寻找经验概括,后产生理论,再用理论来解释现象;西方人的思维大多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然后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络转载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格外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是因其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

如果人生纯属劳累,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如此艰辛也要甘于生存?

是的。只要善良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量自己。

神模糊难测不可感知?

还是像天空那样清澄明净一望而知?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是人的尺度。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