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
(2012-07-02 08:56: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网络转载 |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格外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是因其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
如果人生纯属劳累,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如此艰辛也要甘于生存?
是的。只要善良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量自己。
神模糊难测不可感知?
还是像天空那样清澄明净一望而知?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是人的尺度。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我要说,就连璀璨的星空也比不上人的纯洁,人是神性的形象。
大地上存在限制人的尺度吗?绝对没有。
这是18—19世纪德国抒情诗人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死后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德国被重新发现,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的诗作《人,诗意的栖居》。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曾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语境下对荷尔德林这首诗作了精细的阐释,并揭示了关涉人的“此在”存在的两个命题———人的诗意的栖居和栖居的诗意。海德格尔的目的并不是要阐述文学作品,揭示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本质,理解某首诗歌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要进行一场诗与思的对话,是要从哲学上显现存在的意义。
由于商业文明的弊端,由于一味的刺激和撩拨人的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的追求,而将人们的勤奋、竞争和创造引入了歧途。竞争将变为恶性竞争,创造活动将变为不顾社会效益的标新立异,勤奋也深深打上了狭隘自私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个人奋斗特征。长此以往将导致各种社会危机、导致哲学贫困、人际关系紧张、世风日下、社会人文精神衰败、高品位审美贫乏而人欲横流,人类将变得连与自身同类都不能和睦相处,更谈不上与自然保持可持续性的和谐共生发展。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技术,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和毫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今日之时代还是一个人类自身被语言逻辑概念、算计分辩的工具理性、经验实证效用和科学主义深深统治的时代。在这种时代,人性中丧失了诗性和高品位的审美灵性,人类成了深谙算计、追求效用和实惠、追求物欲享受的生灵。科学理性和语言逻辑概念被提升到一种可怕的高度,加之,科学技术的盲目发展大大超越了人类能够驾驭的程度,科学技术这把双面刃的负效应正在加剧失控,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诸如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爆炸、能够足以毁灭人类千百遍的核武器,以及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电脑信息攻击武器等等可怕的因素。人丧失了诗性和灵性。人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和心灵的家园。
人类过分地强调了语言逻辑概念、算计分辩的工具理性、经验实证、效用和科学主义,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听到和感觉到自己知道的东西,也就是板结的认知模式中所具有的东西。即便是哈勃望远镜的发明和超级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也莫不过如此。人类不可能借助它们就能观测到人类业已形成的认识体系之外的全新的事物,而只能看到观测到人类既定的认识体系之内的一些更多的细节,如此而已。人类不充分认识到自身智能的残缺不全、偏狭蒙昧,还自以为是地认为科学万能、科学至上,提倡唯科学主义,那将会在以偏代全、残缺有限的人智引导下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说明‘应当是什么’。”(《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182页)科学永远不能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也无法回答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何在这类重大问题。要想很好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依赖于构建完备的信念体系和见地,必须不断追问人之为人的意义以及人应当具有的精神和心灵的终极关怀。此外,人类对美的感受、对快乐与幸福的感受、心灵对自在的向往及追求、对一些重大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判断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科学都是无能为力的。信念体系的内核要素是不可直接被经验和逻辑所证实的。当今人类的很多精神问题不是由于科学不发达、科学知识不够所导致的,而是人类的信念体系出了问题所致。非气质性病变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精神问题是不能用科学来解决问题的,科学在这里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依赖于信念体系(包括宇宙观、社会历史观、人的价值观以及总体的思想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超科学的信念取向和把握)的调整和转换。海德格尔试图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认为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人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并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人类的理性、科学以及经验实证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时候甚至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凭借宗教也就是要凭借人类的信念体系和形而上学本体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人类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家园。为了根本解决问题,海德格尔给出了应当“诗意的栖居”。在这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摸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出神圣。……哪里有贫乏,哪里就有诗性。海德格尔后来曾总结说,贫困时代的真正的诗人之本质就在于,在贫困的时代中,诗的活动在他身上成为诗的追问,他必须把自己诗化为诗的本质。只有诗性才适合于这个年迈已衰的世界的命运。
在温饱之后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自在的最根本所在是其内在的心灵感受、心灵状态。温饱以后的人们更多注重的应当永远是自身的精神生活的质量和精神家园美好的构建,而不是无止境的物欲的追求。无止境的物欲追求将导致人成为非人。“事实上,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较以往是大大丰富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已基本获得了温饱,然而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精神需要,并且这是人类最本质、最根本的需要,物质生活方面的温饱条件不过是人类为获得这一最根本、最本质需要的一种物质前提。不要说物质温饱,就是物质极大的富足也决不是人类生活最根本和本质的需要。那么温饱以后的人们究竟应当更关注什么呢?毫无疑问,应当更关注自己精神家园的美好构建,通俗的说就是应当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美好构建和健全发展,这才是事关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人类最根本、最本质的需求所在。人类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此应当加以反省和节制,如果对人类追求物欲的满足不加以节制,任其无限发展,必将导致人类精神境界的堕落和人性的退化。最终人类将丧失了自己的本性而退化为动物,只不过是比普通动物在获取衣食住行方面更有智慧和本领的动物。人类追求驾驭自然的手段和能力可以是无止境的,但这种追求绝对不属于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属于人类追求精神需求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如果说人类社会在未能达到物质生活条件的温饱时,应当不惜采用过分偏重于开发和刺激人类对物欲追求,激发和促使人们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方法是有其一定必要性的话,那么一旦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温饱以后,就不可再过分注重发展物质文明,而应当将重点转过来,注重发展和构建精神文明了。
在温饱之后评价人的生活质量的综合标准和根本准则归根到底是决定于一个人在心灵上、精神上是否自在、充实和幸福,这在根本上将归结为一个人内心的心灵感受和精神状态,而与人的财富、名望、地位无关。这也正是建立一个健全和完备的心理健康体系以及人类心灵栖居的家园最基本的出发点所在。一方面人类对物欲满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人类这种宇宙生灵在宇宙中发展构建物质文明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穷尽认识宇宙大道,但是一个获得物质温饱的人,只要善于构建精神家园,是可以在精神上获得无限的充实、满足、快慰和自在的。反之一个不善于构建自身精神家园的人,即使其物质生活条件再怎么富足也很难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满足和自在。例如,一个拥有五星级饭店的老板,由于挂碍太多、太过于算计而反倒不能拥有一个安稳的睡眠,而一个内心无牵挂的街边流浪汉,只要随便席地而卧就能拥有一个香甜的睡眠。
人类追求精神的满足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特点,一旦拥有,甚至是一次拥有,就可以别无所求,终身受用。一种美好的精神感受,一旦领略到了之后,可以在心理学意义上进行不断的刷新和加工,从而使得这种感受不但不会随时间而淡忘,反而会象窖老酒一般,随时间的延伸而使原先的美好感受变得日愈香醇、浓郁和强烈。而追求物欲的满足却正是欲壑难填。正如知名学者赵仲牧所指出的:物欲的满足需要不断重复并且每次重复时都需要加大刺激量才能获得稍长时间的维持。比如对色欲、对美味、对鸦片、大麻、海洛因毒品等等感官物欲的追求莫不如此。
黄叶自枝头纷落,心情好时是金秋喜色,心情不妙时是秋景清凄。寒霜结于路边的草尖,心情好时是冰清玉洁,心情不妙时是严冬无情。痛苦和死亡是人们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然而,若没有体味这种深切的痛苦,又怎能明白平安喜乐的涵意?若不能对死亡有所有所感悟,又如何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生命的历程,尤其到了晚年,或能像苏东坡所说的那样:“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乐观开朗,就可以快乐到白头,夕阳无限好,何惜近黄昏?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因此诗意和审美的追求,才是具有永恒存在意义的高妙追求。
生活的哲理告诉我们:“掉进雪窝的羊羔最知道阳光的温暖,在苦水中泡过的人才倍知蜜糖的甘甜。”也正如普希金的名句所阐明的那样:“一切痛苦都会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又将变为美的回味。”只要深具了诗意的和审美的人生态度,一切苦痛、烦恼、不幸的遭遇和经历是可以升华为诗意和审美的回味和体悟的。这正是人生哲学的至妙价值和意义所在。亦正是人生最高妙美好的存在,一种与圣人境界相当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在人的层次上以一种极其乐观、诗意妙觉的态度应物、处事、待己的高妙化境。
人的命运、一切的遭遇和经历,哪怕是身边的一些琐事,既然是不能不做的,那就不能因为是琐事就怀着不耐烦的心情去做,如此是大不智慧。应本着“凡是缘中事,皆是修炼机。不计轻与重,惜缘且珍机。”如是诗意的人生态度。按照海德格尔的思想,诗意的栖居可以使栖居富有诗意,即便是苦难和辛劳、贫困和窘迫的生活,也可以洋溢着神性的光辉。人能否将一切烦恼、痛苦、挫折、不幸、打击的遭遇、经历转化为一种诗意的体悟,提升到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人生的遭遇和经历,这正是“诗意地栖居”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