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有大四一同学自杀的事,已是五天后了,校门口横挂着“还我孩子”的白条字幅,在寒风中摇曳着,靠坐在门口抱着孩子遗像的父母,早已哭干了眼泪,哑了嗓子,他们痛苦,无奈,凄惶的神情令人揪心。常听人说:没有选择生的权利,难道还没有选择死的权利吗?此刻我深刻感知:没有!对,我们没有资格选择死!你的生命完全属于你吗?不!你有什么资格选择不顾养育自己的亲人去自杀,留着他们在人世间中痛不欲生般熬完下半生。你用一个懦弱,自私的选择来回报为你付出一切的亲人吗?活着的艰难,才更彰显了活着的意义,活着的价值,而对于你至亲的人而言,只要你活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横幅上的:还我孩子!拷问着高校人文情怀的缺失。在父母心中,他们坚信如果当年他们的孩子没有考入大学,一定不会是这样的结果,是大学夺走了他们的孩子。近几年频繁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一直没有敲醒高校的管理制度和高校的课程设置模式。每次都有诸多学者,或权威反省自杀原因,提出种种建议,但我们的高校总是无动于衷,真不知要多少鲜活的生命,才能唤醒高校领导者的惯性思维。是的,理论上高校是没有任何责任,同学是因挂科,失恋,以及考公务员失败对未来失去希望而自杀。这几乎包含了这些年所有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但如果在大学四年,我们的各高校能根据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在不同年级设置适合他们的课程,及时的给予疏导,给予帮助,我相信自杀的事情会越来越少。
每每《思修》结课,都会有同学问我:老师,大学里以后还有这样的课吗?只有在大一有吗?我说是的,他们都感觉失望,遗憾。在大多数高校里《思修》课的课时给的少得可伶,并且校方随便一个理由就可以耽误这门课而不需补课,在好多管理者眼里,这样的课是可有可无的,上不上都无所谓,在教师的选择上,好多高校用一些兼职教师应付,真是可悲之极。如果我们能将这门课分成四年来上,大一主讲新环境的适应,对大学的认识,心理健康的培养以及理想的树立;大二主讲人生真谛,活着的意义,以及道德修养的锤炼;大三可以很系统的讲爱情,婚恋观;大四主讲就业指导,以及如何面对将来纷繁复杂的社会。然后每次结课,都要聘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做有关问题的讲座,画龙点睛般给予学社正确的引导,相信这样,定会对当前的高校悲剧有所缓解。
写下这段文字时,心情很沉重,过些日子我将这一思路好好整理一下,申请一教改课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以后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多的考虑学生所需,这也是面对那对痛不欲生的父母,面对那幅刺眼,揪心的“还我孩子”横幅,我所能做的份内之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