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包拯,为何被后人怀念?

(2009-08-25 09:22:14)
标签:

西部铭记

李德铭博客

分类: 解读历史

    古往今来,中国的官场,名利上的奇迹并不完全来自于纯洁和高贵,而是那些无赖耍尽手段让我们伟大的傻瓜赞美罢了!不管你如何歌功颂德,历史自有评说。

    中国历史上比包拯了不起的大有人在,后人为何怀念他呢?

    一个人之所以名留千古或遗臭万年,关键在于他在他所处的时代背负什么样的使命。

    1037年春天,安徽天长县官场上,出现了一黑面书生,他一身长衫几件行李来县衙报到,谁也想不到,这个人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此时,包拯已经是39岁的中年人了。这把年纪却是第一次入仕。距离他获得“青天”称号并不遥远,但距离他当上开封市市长,名扬天下的“包青天”还有20年。
  包拯在官宦世家长大,上进心强,29岁中了进士。然而,为侍奉渐渐老迈的双亲,包拯拒绝出去做官,在家一呆就是10年,直至父母病逝和守孝结束,他才出来做事。所以,他在北宋官场上一露面已是中年。
   他仕途的第二站转到广东肇庆—又叫端州,当地大名鼎鼎的端砚就是最好的创收项目。在官僚盘剥下,不少人打着“进贡“旗号开发端砚,端砚也成了当时行贿受贿的拳头产品,真正送到皇帝手上的没有几方,更别说拿到市场上成交了。包拯一来,就下令端砚定额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带走一方端砚。“端砚事件”很让朝廷赏识,3年后包拯就调入开封。这是自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是一个士大夫意识高度觉醒的年代。汉唐后期的“贵族社会”已经完全转变为“文官社会”,不少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敢于在朝堂上和皇帝正面交锋。更有甚者,觉得一个人单挑皇帝不过瘾,就约齐一帮同事,对皇帝展开围。当时的包拯就是宋仁宗相当头疼的挑剌者,他的主攻方向就是最敏感的人事问题。
   宋仁宗宠爱张贵妃,她的伯父张尧佐一路飙升。除了担任财政部长,还身兼四大要职,在北宋的外戚任命史上创下了绝无仅有的记录。一干大臣为此吵闹不休,集体开足马力,要求皇帝撤张尧佐的职。争论达到双方下不台的地步时,包拯毫无顾及指责皇帝,仁宗气得说不出话来,最后拂袖而去,回到后宫对张贵妃发脾气:“你只知道让你伯父官升宣徽使、宣徽使,怎么就不知道现在的御史中丞有个包拯!”
    在宋仁宗的偏袒下,弹劾工作并不顺利。围绕老张的人事任命,包拯等人和皇帝陷入了一场持久战,老张在那场战争里中像捉迷藏一样进退自如,-弹劾风头最盛时他退,风头过后又迅速攀升。直到老张死了,整场战役才算正式结束。
    此后,二弹郭承佑、七弹王逵......包拯下定了绝不放过一个贪官污吏的决心。
   “庆历新政”的两份奏章
   当时范仲淹在政坛上呼风唤雨、掀起“庆历新政”的高潮时,包拯还是一个刚刚从地方调进中央的新同志,对范仲淹的改革,是支持还是反对?朝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党争”:你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把包拯从端州拉到监察御史位子上的,是保守派的王拱臣。王拱臣的举荐,很可能是为了给保守阵营充充数、壮壮胆,并不指望这个年纪一大把的“新秀”还能在挤垮改革派上有何贡献。
   这场改革以吏治为第一目标,恰恰与包拯的政治关怀不谋而合。他盯上了“按察使”这是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范仲淹向各地派出按察使,专门监督地方官吏。按察使只要一句话,就能决定地方官是上中央、还是下监狱的命运,正所谓大权在握、为所欲为。包拯的奏章,一针见血《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立刻,关于“按察使”是否加重了吏治腐败的争论,达到白热化。宋仁宗开始意识到,改革派官员也不是一潭清水,同样有人在浑水摸鱼。
  在这个过程中,刚到中央的新同志包拯起到了意想不到扳倒改革派的作用,保守派大臣喜出望外,以为包拯可以为自己所用了。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们大失所望。
    1045年新春,范仲淹罢相离京,新政失败,保守派弹冠相庆。谁料这当口上,包拯一篇《请依旧考试奏荫子弟》,洋洋洒洒,大谈范仲淹用考试选拔士大夫子弟的政策应该维持下去。如此堂而皇之地对已经否决的一项政策进行肯定,保守派们瞠目结舌:此人犯浑了?殊不知,在包拯的眼里,没有派系,只有公理;没有党争,只有实情。
   6年后,官升知谏院的包拯,显然早把范仲淹改革的倒霉下场忘了个一干二净,他向宋仁宗交了一篇著名的奏章《七事》-区别奸忠、不信朋党、信用贤能、治奸妄之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访才用贤、启用贬逐之臣,赫然与“庆历新政”如出一辙。群臣这下才明白了:包拯,就是个实话实说的官场异类。
    当包拯弹劾宋庠时,不少人觉得惊诧。宋庠文采风流,做宰相7年,一没贪赃枉法,二没苛政暴政,三没道德败坏,实在无错可挑。但是包拯说,不错,是因为你没干事,国之重臣,毫无建树,应该弹劾。
从开封府到财政部
   1057年春,59岁的包拯终于来到了开封府。
   他第一个举措,是改革诉讼制度。在北宋,平民要告状,得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刁滑的小官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讹诈百姓。包拯二话没说,裁撤门牌司,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办案官员,顿时民心大悦“开封有个包青天!”从此传开。
    事实上,包拯在开封当市长不到两年。61岁时,他接到仁宗又一项重任:出任三司使,打理国家财政。在这个位子上,包拯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当时,朝廷向百姓征用过度。包拯说,进贡物品也是商品,朝廷要按照一定价格,按市价向百姓购买;至于急需物资,那就跟富翁们要吧。
   事出凑巧,包拯主管财政那两年,江淮、两浙灾荒不断。北宋时期,朝廷收税只要现金,不要实物。于是人们得把粮食卖给官府折为现金,官吏们趁机压低粮价。平时还好,灾荒之年就民不聊生。包拯敢于直言,一口气上了四道奏章,“请免江淮、两浙折变”。
   经济改革的成效,让皇帝愈发信赖包拯。1061年,他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职),成为中枢重臣。但63岁的包拯已是风烛残年。欧阳修说,包拯一生“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样的至情至性,实在是消耗了他的生命。尽管还有很多他看不惯、的地方需要改革的大事做,但他已无能为力。
   回首包拯的一生,仕途其实很平淡,尽管如此,可他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没有动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他的生命力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