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宽城皮影戏

标签:
刘晓光卢作峰宽城水下长城皮影戏 |
分类: 请你欣赏 |
![]() |
|
远看一座城
近看白布蒙
里面住着嚎丧鬼
外面围着吹打虫
皮影和皮影戏是两个概念。所谓皮影,是皮影戏中艺术形象的载体,它是用牛皮、驴皮、羊皮等材料,按不同艺术造型雕刻而成,供皮影戏表演使用的人物或其它所需道具。皮影可供演出使用,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收藏、鉴赏、耍玩。皮影戏则是使用皮影来演唱有故事情节的一种传统戏剧表演形式。这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关于皮影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西汉文帝刘桓时,宫娥剪桐树叶为人形,放置于纱窗上以娱太子玩耍,由此产生皮影;一说皮影来源于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一说皮影是从“灯影”而来;一说皮影是由唐、五代僧人俗讲设像荐亡超度演变而来。
皮影和皮影戏的正式文字记载见于宋代,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一条中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镟,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伴,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从文献中可知,至少在宋代皮影和皮影戏艺术已相当普及、发达,正反人物形象已有脸谱化的区别,并且有了团体和班社的演出组织。千年以来皮影戏扎根于民间艺术的沃土,其流传范围遍及半个多中国,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影响更为深远。在文化和教育落后的旧中国,它不但承担娱乐功能,更传播着忠孝节义、抑恶扬善、伦理纲常等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因此,皮影戏艺术的民间性、普及性和灵活便捷性是其它剧种没法比拟的。五六个人,搭棚挑灯、牵执傀儡、操纵做戏、铺陈故事,一棚灯影唱尽天下兴亡、人间冷暖、爱恨情长、世道沧桑……
皮影和皮影戏在漫长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因地域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雕刻技法和演唱曲调。依据当地的文化历史、地理风貌、人文情趣、民俗方言,皮影和皮影戏的地方性气质也是风格各有千秋,面貌自成一派。其中,滦州皮影(也称唐山皮影)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影响最广泛。滦州皮影流传到北方关外后,在“白山黑水间颇盛行,满洲人尤悦之”(佟晶心《中国影戏考》)。据《滦州影戏》一书中载:“康熙五年,礼亲王府竟有八个食五俩俸禄专管影戏的人。”由于权贵的喜好,当时王朝许多朱门府邸都供养着影戏伶人,一些致仕的官员、不第的秀才也多为影戏写剧本,因而使滦州皮影更加繁盛。由于受到宫廷美术和宫廷艺术的影响,影人在构图、着色等方面也受到了宫廷文化的浸染,在影人的发饰和服饰雕刻上面更加讲究起来,仅影人的清代发饰就有10几种之多。
承德作为清王朝鼎盛时期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皮影艺术也随之在承德广泛流传开来,无论在市区还是周边县市,大量的八旗人口驻防移民于此,使得滦州皮影在塞外独树一帜,发展出新的一脉。一直到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承德市和外县还有几个皮影剧团在城乡之间活跃演出。至于民间的非专业影班则更是难以计数。
笔者的一个老街坊翁先生(已离世)原就是热河皮影剧社的艺人,后剧社散伙到教育部门工作至退休。因笔者父亲好影戏,家中颇有些收藏,翁先生常到家中与父亲讨论、观赏、操耍。据翁先生讲,从前承德从事皮影艺术的人宽城最多,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行的从业者都转行另谋别业了。笔者曾多次听老先生感叹“这份古老艺术要失传啊!”的担忧。怀着对一份古老艺术的兴趣,笔者一个月前特意前往宽城满族自治县寻访一个皮影剧团——宽城民欢皮影团。
民欢皮影团领头人是张海忠、于得礼两位老先生。据两位老同志讲,他们的童年都是听着影戏长大的,而且家里亲戚有的就是皮影艺人。今年64岁的张海忠说自己是和舅舅学来的,老人的舅舅是青龙(原承德市辖)皮影社的艺人,他和于得礼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学习表演皮影戏。
1979年,31岁的张海忠从部队复员回到宽城椅子圈村。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活动,于是张海忠就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组织同好艺人开始为乡里乡亲演出皮影戏。那时,村里集体劳动一个工值是5角钱,他为乡亲们演出村里给其报酬是每场一块五至两元,但他要向大队(村里)上缴一元。虽然几乎没报酬,但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一门艺术,张海忠和同好们还是乐此不疲。就这样,张海忠和于得礼一路断断续续唱下来,他们已从中年唱到了老年,一晃不觉30多年过去了。生于宽城满族自治县北杖子村的于得礼,文革前就曾在村里的皮影培训班里学习过,后又到宽城县皮影团工作。也是随时代变迁,宽城影团解散,于得礼又舍不得丢掉这份传统艺术,所以就和张海忠搭班唱戏至今。
目前,这个影团大约有七八个人,成员分别来自宝坻、凌源、喀左、乐亭、青龙……其中有好几位也是专业皮影团出身,个个是多面手,能操能唱,艺术风格相融互补。影班每场演出约3到3个半小时,主要以传统剧目为主。演出范围遍及承德市县、唐山、京津一带,每年平均演出200余场,光大本剧目就能演20多套,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
但让他们同样担忧的是,这门优秀的古老民间剧种后继无人,现在这个团的演职人员平均年龄60多岁,随着年事的增长,这些艺术家特别希望有年轻人能热情参与、学习、传承这门艺术,他们愿意把自己身上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在交谈中,张海忠不无欣慰地告诉笔者,市里和县里对他们的影团都很重视,去年秋天在市里演出,他们还获得了“民间艺术传承奖”。而县里也在城区广场给他们划出专门场地,供搭棚演出,且是无偿支持使用。只要影团不出外演出,他们就在广场前免费为群众演出,回馈社会。张海忠说,从前演出使煤油灯、嘎石灯,现在有专业的灯光、布景和电脑字幕显示屏,演出效果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起来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虽然辛苦,他和他的艺术伙伴们就是热爱这门有着无穷艺术魅力的皮影戏。
走近宽城民欢皮影团,走近幕后,走近台前,笔者感动不已,震撼不已,不禁感叹:
兽皮肖偶彩斑斓,
唱念做打不等闲。
牵扯人间多少事,
一棚灯影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