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2010-07-13 21:53:19)
标签:

金沙遗址

三星堆遗址

青铜器

岷江

水利工程

分类: 旅游

匆匆把宽窄巷子浏览一遍,恋恋不舍地离开,又匆匆赶往成都西郊的金沙遗址。

此前向老同学打探过这个金沙遗址,他说成都人应该都知道它,但很少有人了解它。我的这个老同学也没去过金沙遗址,只知其名和方位,其他无从回答。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也都存在。一些景点,外面的人趋之若鹜,里面的人无动于衷。这里的原因很多,也许由于它就在身边,不少人认为随时可以去,用不着着急,等远处的草吃完了,再吃窝边的;也许这类的景点通常票价也高。

 

金沙遗址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出土文物多达10000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余件以及大量陶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象牙近一吨重。金沙遗址面积在五平方公里以上,含祭祀场所、大型建筑、房址以及墓地(墓葬有2000余座)。考古人员认为遗址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是它最繁盛的时期,金沙应是那一时期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自有文字以来,没有任何记载金沙,遗址的发现,再现了古蜀国一段失落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代文明。

 

我在此前去过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其出土的青铜器器物之大、之精美彻底征服了我。但金沙遗址的青铜器虽然也十分精美,而且是3000多年前的东西,也足以使人赞叹,但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我见到有资料说,金沙遗址的发现从一个方面地解读了三星堆七大谜团中的一个谜,那就是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失和其去向,其中去向就是金沙,主要依据是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与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对此我颇感疑惑,金沙遗址的年代晚于三星堆遗址约500年,难道经过500年,继承三星堆文明的古蜀国的青铜文化非但没有进步,还大大退化了?下面我出示我拍的照片对比一下。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上图是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立人,放在橱柜里,大约十几厘米高。下图是早于金沙遗址约500年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立人,放在大厅里,有七、八米高,器型大且更为精致。两者造型几乎完全一样,但优、“劣”立分。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上图为金沙遗址出土的面具,下两图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造型几乎一致的青铜器。后者工艺明显强于前者。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在金沙出土文物中,还是有一件是能打动人心的,那就是最为精美的太阳神鸟金饰,它呈圆形,外径12.5厘米,器身极薄,厚度只有0..02厘米。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内层分布有十二条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飞鸟首足前后相接。金沙遗址以此为标志,现在中国文化遗产也以此图案为标志。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遗址博物馆外景,虽是阴雨天,依然漂亮。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遗址大厅内景,那天的那个时段,空空如也的大厅里只有我一个人。虽可仔细观赏,但总觉怪异。人呢?尤其是成都当地人呢?

因为我上篇博文写到我此次成都之行的业余时间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天的下午去宽窄巷子和金沙遗址,第二天去汶川地震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北川老县城,因此有看过我上篇博文的朋友非常关心北川老县城现在的样子,我亦如此。晚上我是在淅沥的小雨中到老同学处的,他将在第二天亲自开车送我到北川,也与我们学校的一个毕业生,现北川县副县长取得联系,我认识这个学生,他的一个业余爱好与我一样,就是摄影。不过与他相比,我的设备不如他的专业,特别是他的摄影作品远远在我之上。

 

老同学告诉我,明天的北川之行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此处指的东风是天不下雨。为这个下不下雨我很是纠结,因为若是雨天,北川老县城将难以进去,为此我一晚上都没睡好觉。

雨下了一夜,第二天仍未停,打电话到北川,也是下雨。北川之行又破灭了,它依旧沉甸甸地搁在我的心里。

 

北川不能去,老同学建议我到都江堰。都江堰市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七天我去过,再去看看也遂心愿。加之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我也未去过,便临时修改计划,决定去都江堰。

两年多过去了,都江堰市几乎已看不到地震重灾区的影子。民众的生活井然有序,处处显得安定祥和。曾经看到过国外的一些报道,对中国的救灾赞赏有加,更对中国的灾后重建极为称道。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上两图为我在汶川地震第七天在都江堰市区所摄。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图为现在的都江堰市局部。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地震中损毁非常严重的南桥已完全修复。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这一街区在地震中有数百人遇难。新的居民楼正在修建。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在废墟上新建的小区。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这是一条马路的两边,左边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现在看到的是震后的建筑。而一路之隔的右边,建筑物却完好无损。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都江堰的标志。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在都江堰市看到的中华情晚会的大型广告牌。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都江堰聚源中学在地震中破坏严重,是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学生最多的学校。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这是新的聚源中学。但不是在原址重建,而是在镇外的新址新建。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此图取自百度。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修建至今已有2260余年。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年代最为久远、而且是唯一留存、并且还在发挥作用的宏大水利工程。其具体位置在都江堰市城西。

成都平原虽贵为u“天府之国”,但在古代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因为作为长江上游一大之流的岷江出岷江山脉后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由于地势原因,岷江对于成都平原是条悬河。都江堰距成都虽只有50公里,但落差竟达273米。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成了泽国;而在旱灾之年,成都平原又是赤地千里。因此岷江水患是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李冰父子首先打通了玉垒山。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畅通地流向东边,才能减少西边的江水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与此同时滔滔江水流入旱区,有效解除了东边地区的干旱。在玉垒山凿出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水道,其形状酷似瓶口,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出的石碓叫“离堆”。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这张照片显示的是宝瓶口(照片的左边,岩壁上书有宝瓶口三字)。照片的右边(建筑物的右边)就是离堆的一部分。

 

宝瓶口完工后,确实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高,江水流入宝瓶口并不顺畅,李冰父子乃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因分水堰的形状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进宝瓶口的水称为内江,窄而深;沿岷江而下的称为外江,宽而浅。在枯水季节水位较低,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来洪水时由于水位抬高,大部分江水从江面宽的外江留走。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鱼嘴。岷江水从此处一分为二,左边继续随岷江奔腾而下,右边引入宝瓶口。


以前我虽知道都江堰,知其历史,知其功能,知其浩大。亲临其境,更加感慨。

进入都江堰公园,人们在观赏诸如宝瓶口、鱼嘴等耳熟能详的景点时,往往忽视路边的盆景园。进去一看,竟别有一番天地。不再赘述,有照片为证。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成都行——金沙遗址与都江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