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一个诞生童话的地方
(2009-12-28 18:04:11)
标签:
船客富人《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 |
分类: 杂谈 |
按照预定,本月18日是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没大会的最后一天,各国能否达成一个切实有效的共识、地球环境问题是否就此收获希望,这些问题都会随着会议的结束而水落石出。随着会议的结束,水落石未出,但有些许欣慰的是,透过水我们还是看到了石头。
原本寄于重要希望的这次气候谈判中,不断地出现节外生枝,有些国家是推三阻四,还有些国家则千方百计转嫁责任,他们不是想使协议达不成,就是想使协议达成的时间尽量往后拖。为了这次大会,在四年前就启动了相关的谈判历程,其目的是制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和有关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问题。
然而欧盟和一些发达国家节外生枝,提出要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目标,同时要求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美国一直没有签署该议定书)的双轨谈判合成一个谈判,实际上是想彻底抛弃《京都议定书》。当然这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
按照《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所有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可是发达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却是推三阻四,不愿意承担或是尽量少承担。
对于减排问题,发达国家更是玩拖延战术,其目的就是想拖垮甚至取消《京都议定书》,这样,既可以使自己不必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大幅度的量化减排义务,同时努力把发展中国家拖进承担具体减排任务的框架,以转嫁其减排责任。
眼看这项协议可能完全胎死腹中,但最后一刻,美国和中国、印度及南非达成有意义的妥协,并在与会代表进行了彻夜的言语交锋后,峰会主席还是敲下来议事锤,宣布“会议决定认知《哥本哈根协议》”。也就是说:会谈没有失败,虽然各个国家都没有签署这项协议,但与会各方注意到了《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那个曾诞生过安徒生童话的美丽城市,还是没能带给人类一个真实的故事,依旧是一个童话。
也许有些人浪费了两分钟没有看明白这篇博文在说什么,我在此特转载一篇文章《两分钟让你了解哥本哈根大会是咋回事》,它用调侃的故事手法讲了我博文的意思,通俗易懂且情节有趣,估计两分钟看完后大家就知道哥本哈根大会和协议是怎么回事了。
如果一百多人在漏水的船上讨价还价谁该往外多舀水,那是明摆着的蠢,事实上没人会这么干,连船上那最自私最无耻的人,也会拿出最大公无私的精神拼命舀水的。
但是事情如果再复杂一点,就会有新鲜的现象了。如果船上的人算计一下,在这条船沉没前,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安全抵达港口,危险属于下一船乘客时,有很多人就会停下来安静地欣赏海景了。
哪怕这条船在抵达港口前的确会沉没一部分,比如灌满一个叫“马尔代夫”的船舱,其他舱室的人,基本上都会无动于衷。
更复杂的是,如果这艘船超重,需要乘客们把身上的金银细软抛下船的话,扯蛋就来了。穷人们说,富人钱多经得起糟蹋你先扔,至少得再扔40%;富人则说穷鬼你那堆破烂儿又沉又不值钱你先扔;穷人说我扔也可以但你富人得拿出年收入的0.5%-1%,即3000块补偿给我,还得教会我发财致富的秘诀,富人说你丫做白日梦吧老子已经一年白给你100块了,多了别想,你救的不是我是你自己。
穷人说老子才刚坐这船没两天,你狗日富人坐好几年了,生生把新船坐成了破船,现在多出点血是天经地义的;富人说以前天杀的知道这船是会坐破的,再说如果不是我们富人天天捣鼓这船,你这帮农民今天还在刨地球,能懂航海术、看西洋景?今天这船要沉了也是我们发现的,要不你们这帮賤人淹死了都不知道咋回事。
蛋还没扯完,眼见船越来越漏的厉害。于是船客们聚到“日本房间”,穷人们靠着人多强行通过了一份《京都协议书》,要求富人赶紧扔东西,穷人却可以不扔。最富的富人米利坚说,这是明显的仇富嘛,天下哪有这道理,俺不玩了。穷人说你B一家最重,负担就占了全船的近1/5,你不扔谁扔?米利坚说我的东西是最重,但也最值钱。俺以全船1/4的值钱物件才占了1/5的重量,凭啥我扔?你们看看那叫拆哪的穷鬼,以不到3%的价值也占了近1/5的负担,为啥不让他多扔?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拆哪一听急了:穷兄弟们别听他的,俺们可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你们要是把我推出来,以后你们中有人小偷小摸耍流氓谁罩着啊?好歹这船是大家的,你米利坚就是东西最多最重,这船也属你坐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看我干啥?凭啥?你凭啥?这最怕船沉的不是咱穷棒子是富人,他们经不起大规模人员伤亡。
为了尽快把蛋扯完,船客们最近又在一间叫“丹麦”的房间开了一个会。据最新消息,把蛋扯完的机会已经很渺茫。最重大的成果将是形成一份《哥本哈根共识》,这份有所有船客签名的共识说:“我们都发现并且承认,这船在漏水,而且是会沉的。”
这份共识发表后,船客们纷纷接到恭喜电话,表扬他们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并且坚定地捍卫了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