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天资言集·中广义资本论纲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纲(八)第二章第一节(上)
(2023-04-02 09:18:29)
标签:
广义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价值 |
分类: 系统理论 |
凡天资言集·中
广义资本论纲要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纲
(八)
第二章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是有哪些物质质量构成的呢?归根到底是由两个即要产品化、商品化及资本化,同时,又要产业化、市场化及社会化的物质质量——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构成。将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这一对即具自然属性、又即社会属性的物质质量范畴,直接纳入社会价值(包括资本价值和商品价值-下同)体系之中,是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物质与社会基础。
生产力是物质质量——尤其是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主动发现和创造其自身与社会价值的动力;生产资料则是物质质量——尤其是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用以现实、具体地表现其所发现与所创造、所实现其自身与社会价值的载体。二者一同作为资本的物质质量的基础,而成为社会总资本存在与发展的全部物质内容。所以,在这里被定义为生产力资本(可变资本-下同)和生产资料资本(不变资本-下同)。
不过,二者作为社会总资本的物质构成,需要有两点说明:一是从客观条件上讲,凡是能够和愿意利用商品价值的生产,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物质,都可以成为构成社会总资本的资本“分子”;二是从主观条件上讲,并不是所有的物质质量——尤其是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以及由其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性物质质量,都能够或愿意通过商品价值的生产,来创造、实现其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因此,这一部分的物质质量,只能被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看作或当作资产,而不是资本(资产与资本的重要或本质区别之一,就是作为资本的那一部分物质质量,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价值体系中的相互作用,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而资产却恰恰与之相反——当然,资本与资产的区别还不仅限于此)。
一、生产资料是社会总资本的物质基础
在本文所指的这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生产资料及其资本,是由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构成的。二者所形成的生产资料资本,就成为社会总资本的物质基础。
就劳动对象而言,一定社会的自然物质条件,就是构成它的社会总资本的物质条件。就构成一定社会总资本的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源的质量来讲,其物质种类越多、数量越大,那么,这个社会总资本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就有了保障。这一点,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的一定阶段,各类资本如国家和企业资本等,进行资本扩张的根本物质原因之一。当然,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质与社会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开发和利用。在劳动对象的社会性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其物质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也是构成劳动对象在社会总资本中,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生产资料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使生产资料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价值生产过程中,有效、有机的循环发展得以持续。简单地讲:在一定社会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相对的某种或某类劳动对象的开发的程度越深,所利用的效能越高。那么,这个社会的总资本的生产资料资本的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也就越大、越高。
就劳动工具而言,一定社会的劳动工具的创造水平和利用程度,是确定这个社会总资本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志。严格地讲:构成生产资料资本的两个物质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都有着各自的比较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劳动对象是属于自然性的物质,而劳动工具则是属于社会性的物质。因此,劳动工具的创造水平,是判断其所在的社会总资本的生产力资本价值的重要标志。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在利用自然与社会物质,改造自然社会的过程中,劳动工具的创造与再创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否则,人就不能够称之为劳动力——生产力,而与其他的动物并无本质区别。所以,在衡量一定社会的总资本的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时,要把劳动工具的创造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物质与社会价值指标。
而劳动工具的利用,又是创造其的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作用于物质——人类社会(包括劳动力 )的重要途径。就一般来讲,劳动工具利用的程度越广、越深和利用的效率越高,那么,劳动工具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越高、越大。而其在社会总资本的价值地位也就越高、越大。反之,则越低、越小。当然,从客观实际来讲,劳动工具的创造与利用水平,决定着生产资料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价值体系中,所应占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而从主观条件来讲,劳动工具的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还取决于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对其创造的水平和利用的程度。但是,无论怎么样,劳动工具仍然是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的重要物质与社会内容。它和劳动对象所构成的生产资料资本,始终都在社会总资本的构筑中,担当重要的物质与社会基础。
二、生产力是社会总资本存在与发展的动力
在本文所论述的社会价值体系中,生产力就是劳动力、就是人。所以说,生产力及其资本或资本化,是社会总资本,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中存在与发展的物质与社会动力。
劳动对象的条件再怎么优质,没有劳动力去创造优异的劳动工具去主动地改造它。那么,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将是偶然多于必然;渐进多于飞跃。而被创造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所具有的物质质量,再怎么具有深刻、广阔的社会价值,没有劳动力去认识它、创造它和使用它。那么,它也只能是自然的、个别物质质量的一部分,而不能成为社会物质质量的一部分。而被创造出来的劳动工具,不能为劳动力广泛而熟练地作用于劳动对象。那么,劳动工具的社会价值,也许比其原始存在的自然价值更糟。这就是生产力在社会总资本中的重要作用,和在资本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生产力作为生产力资本,是社会总资本活的物质与社会要素。而构成这一要素的核心,就是具有强烈而独特的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他也是最难科学、理性和客观掌握的物质与社会要素。
在认识生产力在社会总资本的作用的过程中,首先是要认识人的“硬”要素(之所以对生产力用“硬”要素,而不是用诸如现有的或潜在的,是因为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的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还有另外一个要素构成——那就是人“软”要素,在社会总资本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所具有重要的主观物质作用)。这个“硬”要素包括人的生理条件、技能构成和心理能力等。就一般性来讲,构成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的生理条件,对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作用的物质质量和社会价值的社会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男与女这一性别差异,和他们在年龄上的差别,使他们在社会总资本价值体系的构筑中,所起的作用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在这里,男与女自不必说。就年龄而言,中年以前的人,在社会总资本的价值体系的作用,是体力劳动的价值大于脑力劳动——即便是高智力、高教育的人。因为,他的社会实践的能力与经验,远低于其理论的能力与经验。因此,更多、更有效的实践——即所谓的体力劳动,对于丰富他自身的资本结构与内容,是非常必要或重要的。而人过中年之后,则是脑力劳动的价值大于体力劳动。因为,此时的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都达到相对完美的结合。其在社会总资本中的价值,已上升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地位。
当然,在这里所论述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只是在生理、技能和心理等物质质量方面的,而不是社会价值方面的。因为,体力劳动能使人有条件更多地接触自然与社会物质,并承受双方——甚至多方接触中所产生的冲击。从而,为这个人的生产力的物质质量和社会价值的构筑、飞跃,创造了客观的物质与社会条件。而进入以脑力劳动为主要社会活动的人,则侧重于对已有的能力与经验,进行不断的组合及传输,以求为适应社会价值体系——资本价值体系的变化,而掌握创造和获取社会价值的能力。在构成生产力的人的年龄差别,在社会总资本中的作用的变化过程中。中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有些人可以在中年到来之前,使其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就已经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所以,其生理条件、技能构成和心理能力等,都相当成熟;而有些人,则有可能到了中年或过了中年之后,才能达到这种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的物质与社会完美结合的境界。于是如此,人作为生产力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价值与作用的差异,也就真正地表现出来了。
在认识生产力在社会总资本中的作用的过程时,不能忽视另一个“硬”要素,就是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物质实际。善于体力劳动和善于脑力劳动的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在其物质构成上是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从表面看,人的技能是一种学习或继承的结果。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人对技能的理解、把握与发挥,则有着实质的物质差别。认识并承认到这一点,对建立和推动社会总资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会使更多的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兼具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技能,并使之更加完美的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还可以大大提高和巩固生产力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体系中的价值地位。
在认识生产力的“硬”要素时,也不能忽视另一个具有很强人文色彩,但它却是人类这一有意识的物质的最显著的物质特征——心理能力——包括以意志为核心的人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取向等。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比较容易认识构成生产力核心的人,在资本以及社会总资本中活的物质要素的本来。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的心理能力不强,那么,他的生理与技能优势就会被削弱。而其生产力资本创造和获取社会价值的劣势,则会凸现出来。这样,就影响了生产力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作用。相反,心理能力强的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就会持续、稳定地把其生理与技能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就有利于生产力资本,对社会总资本建设的稳定的推动作用。这些不仅对生产力资本的个体十分重要,而且,对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生产力资本组织或体系也十分重要。
其次,我们再看一看生产力,在社会总资本作用中的“软”要素。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劳动力——人的社会价值的创造与获取、实现,不仅来自于个人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能动性,还来自于社会的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相互融入。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客观的相互需要,及其主观的相互融入,就是生产力在社会总资本作用中的“软”要素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对于这些“软”要素,则主要在以下独立出来的第三部分《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的几个方面,逐一去加以概述。
(待续)
参考附件:
一、《商言集》
二、《鼎言集》
三、《资言集·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