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二百二十五)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4·17)
(2023-02-03 08:17:05)
标签:
五年规划十三五政治文明官僚化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二百二十五)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4·17)
笔者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谓的东西方等这样或那样的利益对峙,也许给这个时期的世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大概就算是在从新兴经济体到发达经济体全球性政治文化中,其政治文化官僚化的泛化。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恐怕莫过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制定,以及美国“驴、象”两党从国会到白宫的权利争斗,以及这此政策制定及争斗所带来的官僚化影响,对世界市场经济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加剧。这样的影响,从现实及历史的实际来讲,其实并不是人类政治文明健康发展的福音。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十四期)
(2019-2020)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发展的毒瘤——官僚化
官僚化,在我国的政治文化里,其实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中,君相、朝阁之争,是其最为典型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物,并延续至今。不过,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西方的所谓民主政治,似乎也不能免俗地沾染或传染上了官僚化的习性。看来,人类社会的价值生产流通,不仅有商品化、资本化等经济基础领域的问题,也一样有行政化、官僚化等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自然也挑战着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所谓其社会治理的种种权利竞争与垄断的问题。
在古今中外社会治理中的所谓官僚化问题,有以下三点,是值得人们去进行客观、系统而科学的思考——包括对官僚化本身的治理——的:一是被动的官僚化问题;二是主动的官僚化问题;三是官僚化的泛化问题。
对于所谓被动的官僚化而言。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有关官僚化的“故事”。这其中,所谓的耳不聪、目不明,是其官僚化的典型特征。这类的官僚化,在体制中的最大问题,不是什么不做为,更不是什么胡做为、乱做为。其司空见惯的做为,就是只做上听下达的表面功,不做下意能纠上策的不切实际;不做上策能适下意的因地制宜等行政及社会治理的服务工作。这样的官僚化,其实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常见的通病——尤其见诸于民主化不足的社会治理之中。
对于所谓主动的官僚化而言。这是一个具有“国际视听”的、有关官僚化的“故事”。这其中,所谓的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则是其官僚化的典型特征。这种官僚化,恐怕就不是搞所谓的民主化,就能解决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顽疾了。比如,本届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所谓的民主、自由的“灯塔”国家,公然地将官僚化行为,不仅带入其国内事务中,也带入其国际事务中;不仅带入其政府的行政、人事等事务中,也带入其公共、市场等事务中。而这样的问题,在我国的日常社会治理及其体系中,其实也不少见,并因此出现了由官僚化所带来的权力或权利腐败问题。
对于官僚化的泛化而言。这是一个即具个性、又具共性的有关官僚化的“故事”。比如各类的行业协会等,这类也参与社会治理的公共事务组织,其实本应当是一个服务于拉近政策与实际差距的社会治理组织。然而这类组织,一旦把其改革之前的官僚习性,继续“传承”下来,那么,这类社会治理组织改革的效应,恐怕就不见诸于其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创新性、实际性效应了。当然,有关官僚化的泛化,还见诸于市场领域中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还见诸于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这些最需要市场竞争、学术自由的产业及社会领域。当然,也见诸于各个从立法到司法、再到行政执法等最为基层的社会管理组织,这些必须去官僚化的社会治理领域。
在“十三五”规划的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无论是其中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还是其中的《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国家安全体系》,这些章节中的哪个部分的哪方面的内容,不需要通过防范、杜绝官僚化,来增强其体系的客观、系统而科学的建设呢?试想一下,还真的都不能不需要呢!
附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