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二百一十二)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4·4)
(2023-01-27 08:47:34)
标签:
五年规划十三五三农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二百一十二)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4·4)
笔者按:“三农”中的工业化,主要是解决其生产方式的问题;“三农”中的企业化,主要是解决其生产组织的问题;“三农”中的产业化,则主要是解决其市场化生产及生活的、包括商品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生产流通问题。“三农”这“三化”的实现,无疑将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问题的系统性解决,在经济基础领域提供市场化、社会化的体制促进及保证。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十四期)
(2019-2020)
“三农”工业化、企业化和产业化的改革
自“十一五”以来,笔者一直鼓吹我国“三农”经济及其社会的发展理念,就是所谓的“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生活城镇化和农村经营管理企业化”。时至今日,人们也许从多年来的、我国有关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政策及其实际来看,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发展,不仅有了许多很好的印证,而且已经开始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步。为此,笔者窃以为,基于此前及当今我国“三农”的发展,应当要将“三农”的政策理论与具体实践,从对“三农”的经济社会的管理思路、方法,转变为对其的经营思路、方法上来。
首先,在农业生产劳动方面。要将我国农业生产的劳动分工,因与整个包括国内和国际在内的、经济社会的诸产业的劳动分工,更为深入地融为一体。从而,使基于农业“原始”的生产劳动,因农业的工业化进程,而使之向更为广泛、深入的产业分工进步。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生产劳动的、结构性或系统性分工的途径,“走进来”地成为我国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体产业化生产劳动及其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随着有关“三农”的、基本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土地——的“三块地”及其“三权”的政策化和法制化明确,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全面开放,就如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全面开放一样,使得基于“三农”的工业化、企业化和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及生活服务的劳动分工,变得更加现实和重要起来。而这,也恰恰是我国“三农”经济社会,亟需由管理思路、方法,转变为经营思路、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在农村制造业、服务业的体系化建设方面。基于农业生产劳动与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大分工,固然要使相应的其他社会生产力、劳动力“走进来”。同样,基于农村自身农业生产、再生产及加工、再加工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制造业能够服务于从国内到国际的、整个经济社会的市场化及社会化的大生产,而使得我国的农业及其所谓的“三农”经济、市场的诸要素,也应当因这样的大生产而“走出去”。
基于“三农”基本的社会生产资料——土地,可以让诸多经济社会的市场要素“走进来”。同时,基于上述土地和市场要素的系统融入、融合所生产出来的诸多产品,也可以通过商品生产流通的途径“走出去”。更为重要的,恰恰也是这种基于生产资料所引发的“走进来”和商品生产流通的“走出去”,带来了我国具有一定或明显“三农”特征的资本,也“走进来”、“走出去”。如此情形的我国“三农”工业化、企业化和产业化,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蓝图呢?
最后,在农民生产、生活方面。当我们看到上述两点之后,人们是否会因“三农”的土地产权的资本化;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商品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其人口流动的开放性和产业分工的多样性等,而使我国产生新的包括商品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及其资产或资本结构;产生新的从市场到社会的产业劳动者群体。并也因此长治久安地解决我国“三农”工业化、企业化和产业化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其至关重要的生产力、劳动力问题呢?
事实上,如果我们解决了上述问题,那么,所谓“特色小镇”的建设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实就不是问题;所要解决的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等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地说,人们所致力解决的中国“二元体制”的历史性大课题,也不是大问题。而这一切问题的解决,其实都需要我们从早年的“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之后的诸多社会体制改革中,把我国“三农”基层的从乡镇到乡村,从“村官”到“第一书记”的、经济社会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向经营思路和方法转变。而这样的转变,不仅仅是观念上的,也是体制上的。
附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