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一百七十六)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2·7)
(2023-01-03 18:21:28)
标签:
五年规划十三五基建投资混改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一百七十六)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2·7)
笔者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其经营管理权益的确权、分配,在有关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在内的社会体制改革,是“混改”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发展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在这项极其宏大的体制改革、开放进程中,究竟应当客观、系统而科学地运用什么样的价值工具,以在其价值生产流通过程中实现有关权益者的权益,抑或以之通过权益的确权、分配来保证有关权益者的价值生产流通,是其中最具现实性、也最具历史性的伟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十二期)
(2017-2018)
基础设施建设的公义与私利
公有、私有或国营、民营,再兼之有不同经济成分的“混合”,进而形成的在建设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方面的PPP等,无不反映着这一领域的投资建设,所亟需的公共资源的投入、投资。如此可知,“十三五”所谓的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以及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和强化水安全保障等规划制定、实施,哪一个不是需要使国人为之付出成本之义,并取得利润之利,才能共同建设、并可持续地发展起来呢?
事实上,无论是公有、国营,还是私有、民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公共项目投资,也有一个成本效益的问题;也有一个通过利润来进行保值、增值的,并进而进行再投资及可持续经营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前者的成本回收周期,也许相当长,而利润的形成方式,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营收益实现,也可以通过间接的税费缴纳、分摊及减免等方式来实现。而对于后者来讲,更多的也许只有或只能通过直接的经营收益方式,来缩短其项目投资的成本回收周期,并借此实现其投资的保值、增值及再投资。因此,当我们一再地推广PPP等混合所有制,来推进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项目时,就不能不从不同所有制的多维角度,去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项目所面临的投资成本与利润,如何因应其投资主体的不同、所面临的相互兼容的问题。
事实上,从广义的角度讲,以公共项目为主要特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投资成本与利润的“分成”,说穿了,依然是一项包括其商品价值、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分配及再分配,在其价值生产流通中投资支出与收入的问题。这样的成本与利润“分成”所造成的同一项目、不同投资主体的需求,究竟是以市场化为主的方式实现,还是以政策化为主的方式实现,实际就反映了基础设施建设“长治久安”的投资经营,究竟来自于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及社会体制保障的问题。这绝不是谁仅仅拿出自身所谓公有、国营或私有、民营的“优势互补”,就可以系统解决的。因为,在更大、更高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基础设施建设也仅仅是社会公共体系建设所需要的“硬件”部分,还有“软件”部分呢?
事实上,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项目投资经营的“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其实都需要硬。这两方面的硬,一方面是其价值生产流通之义,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领域建设方面的硬;一方面是其价值生产流通之利,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领域建设方面的硬。二者最终都指向了社会生产关系建设方面,也需要硬。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又将从哪些方面,来保证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项目投资经营,在上述两方面“两手都要硬”呢?这也许才是过去、现在及未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存在、并亟需克服的核心性问题……
附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