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一百二十七)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9·14)
(2022-12-03 09:22:59)
标签:
五年规划十二五大中华圈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一百二十七)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9·14)
笔者按:无论是在大中华圈领域、还是在更为广泛的国际“朋友圈”领域,其无论是面向利益共同体、还是面向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发展,除了自身“靠谱”的、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领域的“硬实力”之外,其相应“靠谱”的、主要表现在上层建筑领域的“软实力”,一样对有关领域及其共同体的建设发展不可或缺。这些“硬实力”和“软实力”,其实都集中体现在其产品创造、创新及研发、生产,以及其包括商品价值、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生产流通的产业领域、市场领域和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诸多环节和诸多方面。比如产业、市场的相互融通;比如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等。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九期)
(2014-2015)
打造大中华圈市场及社会利益共同体
随着全球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国际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却在日益加深。与此同时,又伴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经济体量的不断提升和增加,从而,使得大中华圈不仅在内部产生新的矛盾特点、形势的同时,也因这些内部矛盾的特点与形势不断地被外部因素所利用,而使得过去多年所开展的、以经济和市场相整合的大中华圈,面临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考验。这些考验,不仅仅表现在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方面的,也表现在经济、市场等经济基础领域方面的。
谨就文化、经济及市场而论,有以下几方面,是我们在打造大中华圈经济、市场及社会利益共同体所需要关注的。
一是在文化方面。事实上,随着大中华圈共有的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及传承的日益小众化、世俗化,大中华圈文化的亲和力日渐下降,其传统文化的碎片化也日益严重。虽然,这种文化的小众化、世俗化及碎片化,能够较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并有利文化的市场投资运营。但是,如果传统文化在这种小众化、世俗化及碎片化的市场活动中,失去了中华文化传统所必须的传承,那么,中华文化传统所具有的文化亲和力,将必然会在大中华圈中失去其所应具有的历史及社会意义。
二是在“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国策实施方面。目前,针对“一带一路”及自贸区政策,大陆多数地方政府纷纷展开政策“公关”,并要求政策的落地实施。而事实上,基于大中华圈的经济、市场及社会发展建设,以及基于相关地区在有关方面的优势,将港澳——甚至台湾,纳入同等的相关政策实施范围,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这个政策实施因某些政治因素等有所影响,但整体的政策便利则是应当同等的。比如自贸区的相互对接、整体运营方面;比如丝路基金等投资策略方面。如此等等。
三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方面。随着人民币纳入SDR等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在不能现实性地推动所谓的“中华币”实现的经济及市场便利之际,则应当适时地加强人民币、港币、新台币及澳门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大中华圈诸货币,更便利地搭上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快车,并因此以货币为纽带,形成在经济及市场领域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共同体。如此及以上等等,才能使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十二五”规划,不仅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得以“展期”,而且能够使这一政策性的规划,切实地落实于大中华圈实际的社会经济、市场流通及价值生产、生活之中。
附件: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参考目录
“十三五”规划建议章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十二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