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七期)(2012-2013)要明晰社会管理的系统分工
(2022-11-11 08:05:06)
标签:
五年规划十二五社会管理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一百零五)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7.10)
笔者按:社会管理的一元化中的多元性,以及其多元化中的一元性,其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社会管理中所存在的诸矛盾的对立统一。而我国社会管理这样的矛盾对立统一,也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在改革中的重大结构性变化,而日趋多样性、复杂性。比如在经济体制上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比如在经济成分上的国有经济向混合经济的改革;比如居民资产上公共资产向私人资产的转变,以及个人资产上固定资产向流动资产的转变……如此等等。这样的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也必然使得有关社会管理的结构,随之而发生重大的改革和转变。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七期)
(2012-2013)
要明晰社会管理的系统分工
从事社会管理的主要社会组织有三个:一是以社会化管理为主的政党组织;二是以行政化管理为主的政府组织;三是以市场化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其实,正如笔者在此前的有关文章所系统论及的,社会管理的确切含义,是社会化管理或社会管理的社会化。比如政党的群众工作;比如政府的服务意识与水平;比如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都与之密切相关。因此,所谓的社会管理,其基本的管理基础或条件,还是在于社会化的服务;还是在于公共管理或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公共服务。
对于我国社会管理的现实及未来发展来讲,最大的问题还是其管理的泛行政化。如有关官方、半官方与民间的所谓群众组织或自治组织,应当遵循政党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群众工作、社会活动的基本方法、途径和规律,来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从而,使之成为我国社会管理体系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企业在社会管理建设与发展及其组织结构中,对于其自身的企业经营管理及其文化,充斥着诸如劳动力成本的陈词滥调,而严重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而正面的理解与运用。从而,使得我国的企业组织,没有为其社会管理,承担更多——甚至是应有的社会责任。在这方面,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日益趋于泛行政化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趋势,实际上是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我国社会管理结构的单一性、趋同性,也因此使其社会管理的“生态环境”,缺乏其应有的“物种”多样性。
政府组织的行政化管理,是“唯一”具有联系社会管理与国家管理“法理基础”的组织,也是“唯一”具有联系所谓的社会化管理与市场化管理“法理基础”的组织。因此,简单地以官僚化指摘政府组织的行政化管理,而去“更加”贴近社会化和市场化,其实是一个缺乏历史传承常识与现实法理观念的思想;也是一个违背政府组织基本的社会与国家功能的思想。
其实,对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而言,其行政管理的社会化,是较为广义的。同时,其相应的所谓市场化要求,也是较为“第三方”的。因此,对于政府通过行政管理,来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行政化的国家管理及社会管理的所谓社会化、市场化,更加需要体现在其管理的服务观念与方法上。因为,政府的这样或那样的管理,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也是一个包括商品价值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的生产与流通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政府行政化管理及所谓的社会管理的服务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因应其服务质量或价值,而得到在经济领域的、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支为主的权利,以及以之为“经济基础”的行政或执法管辖权。
附件:国家“十二五”规划参考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