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八十六)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6.7)
(2022-10-23 08:27:54)
标签:
五年规划十二五创新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八十六)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6.7)
笔者按:创新驱动需要科教,也需要人才,但驱动创新的源动力,仍然源于人类自身形形色色的生活、生产需求。事实上,无论是科教、人才,其创新本身,都存在人的生活与生产这两条“基因”。而无论是为了生活而从事生产,还是只有生产才能保证生活,都如同人的基因有两条,固然能分出男和女,但最终都是人一样,人的创新基因,无论是表现在大胆假设的创新思维,还是体现在小心求证的创新行为,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而使自身去成为人才、去从事科教地来进行创新驱动;来进行创新生活、生产。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六期)
(2011-2012)
科学因技术而得以应用;科学技术因人的生活和生产需求、而得以实现其包括商品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如此可知,所谓的科技创新,如果没有了人类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应用及其价值的实现,那么,其科技将永远是自然、“原始”的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存在。如此可知,实施所谓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究竟是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还是在于人自身了!
这个道理,似乎谁都能明白一、二,但一旦涉及到人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包括经济基础领域和上层建筑领域在内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权益需求的时候,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事实上,基于我国文化、历史的创造及传承,其人口本身所蕴含的潜能,就对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战略,具有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这种基于人口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也一样受制于相应的文化与历史“糟粕”的影响。
事实上,所谓的科教、人才,是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因此,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归根到底就是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以及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社会权益的相互需求和相互满足。人能够使自身成为人才,并籍此以自身所能够掌握的科学技术,去生产自身所需求及所能够生产的生活产品,并基于这个产品交换,去获得所衍生及其所需求的商品、货币及资本,其实都是因为人所希望获得及所能拥有的生活、生产权益。如此可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产业、市场及经济、社会基因,究竟是什么了!
附件:国家“十二五”规划参考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