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八十一)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6.2)
(2022-10-18 08:41:59)
标签:
五年规划十二五三农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八十一)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6.2)
笔者按:从商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来讲,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的客观、系统而科学地解决,应当从包括商品价值和资本价值在内的、价值生产流通的四大要素领域——产品、商品、货币、资本,去寻求根本而持久的解决途径。这其中,就包括利用以产品、资本,从乡村到城镇的两头推进;利用以商品、资本,所具有的从融通到融合的市场流通介质……如此等等,来使“三农”问题所包涵的我国城乡二元制体系,从其价值生产流通的产业化、市场化及社会化方面,去给予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一劳永逸的解决。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六期)
(2011-2012)
农村问题已不仅在“三农”
在中国农村商品经济越来越步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影响下;在国内及国际产业资本及流动性越来越“亲昵”的农业商品生产与流通的现实与发展情况下;同时,也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踏步向前,从而形成了以所谓的“农民工”为代表的、日益壮大的新的产业工人“血液”的推动下,我国由来已久的所谓“三农”问题,其实已经有了新的诠释与发展内容。
面对上述状况,我国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生活城镇化和农村管理企业化的不可逆转发展,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一方面表现在其资本的结构性方面;一方面则表现在其社会管理的体制性方面。
在基于“三农”发展需求的资本结构方面,与广大的城市居民最大不同的,就是更为广大的农村农民,其本身就拥有十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生产资料资本。虽然,就其土地资源的产权而言,在目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仍然缺乏更为广阔而扎实的、包括商品与资本价值在内的市场与社会价值,但其所具有的相应的价值,则是在目前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中国社会来讲,是多数城市居民所难以企及的。
比如,在产业资本大举进入农业生产、流通活动的现实中,农民及其农村,未能充分地发挥其所拥有的土地——这样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价值。其中,在市场大量流动性的袭扰下,其农业生产的本身,则受到了其商品流通领域的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农产品价格频繁而剧烈波动的冲击之中。
在基于“三农”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管理体制方面,其主要问题,一是在社会管理的结构上;二则是在行政管理的本身上。其影响着“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完善农村发展体现机制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着正确、全面的方向发展和落实。
附件:国家“十二五”规划参考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