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七十五)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5.12)
(2022-10-12 07:56:59)
标签:
五年规划十二五对外开放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七十五)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5.12)
笔者按:虽然,当今世界正陷入逾演逾烈的、地缘政治多极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矛盾之中,但其用于解析矛盾的、矛与盾的价值工具,则依然没有背离数千年来人类经济社会的价值生产流通规律或所谓的一般市场规律。这些价值工具,从不同的经济社会领域及其维度来讲,包括产品、商品、货币、资本;包括生产、交换、消费及分配;包括产品、企业、产业、市场……如此等等。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市场及世界经济,其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如何,就看其是否将上述的各市场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人为地加以融通、融合或割裂、悖离。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
(2010-2011)
基于价值生产流通规划的对外开放和互利共赢
国家机器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的“硬刀子”,而商品与资本——尤其是后者,则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软刀子”。所以,利用商品的扩张——尤其是利用资本输出与输入双向扩张的“威力”,来通过对国内、国际市场的整体开放,去谋求我国经济在全球市场及经济——甚至包括政治、外交——利益的“最大化”,是完全可以无需采取国际政治、军事上的所谓“韬光养晦”,来“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的。
在全球推行我国的所谓“无需韬光养晦”的资本扩张时,首先应当对我国的资本结构及状况,从包括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在内的社会体制上,给予更为充分的、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这其中,有两点需要我们给予格外的关注:一是中国资本结构的系统化进程;二是中国资本投资及经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资本结构的系统化进程中,基于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本所有权者的民主化进程,以及基于社会经济的、从商品流通到资本流通的市场化进程,是这一问题的两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是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的。而在这方面的内容中,资本的公有与私有或所谓的国营与民营的问题,毫无疑问地将涉及到我国的、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以其为基础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进步与实践发展。
从商品流通到资本流通中的、其价值创造与生产及实现的竞争力的提高,是提高中国资本投资及经营质量的、唯一正确的市场及社会途径。而如何通过克服由行政化、官僚化所导致的从商品到资本流通的垄断化,是提高中国资本从国内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而这个条件,毫无疑问地有赖于我国的、包括经济与政治及法律体制在内的社会体制的配套改革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为条件,那么,中国资本扩张所存在的成本高企、国际市场领域的投资及经营利润偏低,以及其竞争力不足、资本流失严重等问题,将难以在体制及制度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总之,无论本篇章的“完善区域开放格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也好,“还是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也好,只有充分发挥资本扩张的“软刀子”,才能使由各种“性质”的中国资本,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及社会舞台上,彰显中国实力的亲合力、同化性。
附件:国家“十二五”规划参考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