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六十五)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5.2)
(2022-09-30 08:01:09)
标签:
五年规划三农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六十五)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5.2)
笔者按: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期间无论是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生产大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承包之后村办企业、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至今的合作社——包括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的入村等,在这近七十年的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历程中,始终有两条发展主线,在牵动着“三农”问题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解决:一条主线,就是基于“三农”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经营管理及其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一条主线,就是基于“三农”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产业化规模及其结构性问题的解决。
在上述的两条主线中,前者,主要面对的是“三农”社会化管理的问题;后者,则主要面对的是“三农”市场化经营的问题。这两条主线,虽然在我国的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的不同发展阶段或时期,有着不同侧重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但却自始至终都一以贯之于这近七十年的我国“三农”工作当中。同时,这也是笔者从“十一五”规划至今,都在鼓吹“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生活城镇化和农村管理企业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
(2010-2011)
以授人以渔为根本的强农惠农
自“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到“十二五”的开局之际,国内农副产品市场及其价格的轮番大幅波动,表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其中,不能把其产量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不能把其价格需求转化为市场需求;不能把其通胀因素转化为价值因素……最终不能把其粗放的生产及经营管理,转化为分工细致的市场投资与产业经营管理,是所谓现代农业,在其价值生产流通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
要把农业生产的产量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其重点就在于要以商品经济及市场化的观点与手段,去客观、系统而科学地把握市场运行与发展脉搏;要想把农产品生产、流通所追求的价格需求转化为市场需求,其重点就在于提高农业及其市场的服务质量;要想把农业生产及流通所造成的通胀因素转化为价值因素,其重点就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流通的市场化、科学化的投资及经营管理水平。以上种种的核心,就是在提高农业生产流通的集约化、产业化的投资及经营管理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质的飞跃。因为,只有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那么,农业及其产品或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水平,不仅得到其商品价格的支持,更得到其商品价值,以及其资本价格和价值等社会价值的支撑和保障。
对当今及未来中国农民收入影响最大的社会发展因素,莫过于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的资本化,而不是简单的商品化;二是农业的产业分工,而不是简单的城镇化;三是以集约化为表现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及其经营管理,而不是简单数量型的、农业产品或商品生产及其经营管理规模的上升。
其中,只有让土地资本化,从国家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诸领域给予其保障,那么,“农民”的收入的持久性与平稳性,才能得到一定的、但却是根本性的保障;只有通过农业的产业分工等手段或途径,在促进、并提高其劳动生产力的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的前提下,那么,才能真正地使“农民”的收入,与其他产业劳动者一样地得到拓宽、保障;只有从更为广阔、深刻的社会化领域和市场化领域,以集约化为表现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及其经营管理,那么,才能拓宽、保障农民的收入渠道和水平。
其实,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未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必将会以其产业劳动者——也就是以传承于农业产业化的、产业工人的面貌,出现于中国的社会与历史舞台之上。而对于当今的社会来讲,如何通过上述的农业生产及经营的产业化发展途径及步伐,来推动包括拓宽和保障农民收入渠道和水平在内的、“三农”市场化及社会化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发展,才是目前人们所亟需从理论与实践上,给予切实而高度关注的。
附件:国家“十二五”规划参考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