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艺廊第三期展:芙蓉新落——女艺术家九人展
(2011-08-22 11:22:10)
标签:
杂谈 |
她们的天空(潘黎冰)
——白夜艺廊九位女艺术家作品展
在看到她们的作品前,不知为何,我的脑海里先出现的是那些隐秘的花园;花园里,各种奇异的花们幽香扑面而来,不晓得这是一种幻觉,还是属于艺术评论中所谓的“通感”。
这次白夜艺廊第三期展览开幕,吴江涛、王小双、何一沙、蒋雨、李颖、刘洁、石高青、小满、朱可染,九位女性艺术家联袂而来,带来她们或细腻或温婉或艳丽的作品,非常的养眼,很值得进行一次对色彩和形象的细细阅读。
在展出的9位女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个人对吴江涛、王小双、何一沙的作品相对熟悉一些,吴江涛淡蓝色系的画布中灵动的气息呼之欲出;王小双赋予她画中人物和场景那种诡异的奇妙的魔法,在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婉小巧的何一沙给她的破碎的蛋壳陶瓷装置,也附着了同样可爱温婉的魅力;其实,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门外汉,作为一个普通的艺术爱好者,我喜欢去感受创作者们透过画布,透过画布中的色彩线条和形象所传达出的情感。蒋雨的艳丽形象中的纯粹和自信;李颖的小象的忧伤;石高清的画布中透出的男性般的旷达;小满的蝶变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妩媚的喜悦;刘洁灰色调的忧郁;朱可染的未明光影中弥漫的城市生活迷茫的气息;我自己非常喜欢观看这些作品,在这里,先抱歉一个门外汉的擅自解读吧。
可能因为同为女性的原因,一直对“女性”这个词语特别敏感,充满温情。知道周围的好些男性朋友们都是坚定的女性主义者,记得听画家何多苓聊起过,他特别喜欢呈现在作品中的那些女性特征,那是女性这个性别所独有的特色。据说,在中国,传说中的画祖是个叫“嫘”的女性,这个传说因为过于古老久远,已经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了,但它却是个让人唇齿留香的传说;女性对色彩、形象具有天生的敏感和细腻的感受能力,或许,说不定这个神奇的技能,还真是女人创造出来的。回溯中国的绘画史,可惜女艺术家的名字寥若星辰,清代有个叫汤漱玉的女人,辑录过一本《玉台画史》,她从历代画史、画论以及其他史料的夹缝中,记录下了两百多个能画的女人。据说,在中国古代,有可能拥有绘画特权的女性只有两种人:闺阁名媛和风尘名妓,但绘画对她们来说,前者只是消遣,后者只是生存技能之一。中国的油画有近300年的历史,女性创作也曾经一直是块“野地”。
好在,我们现在有着如此众多的女艺术家们,她们以自己不同凡响的努力和坚持,让女性艺术创作呈现了灿烂丰富的状态。或许,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
谢谢这次白夜艺廊的女艺术家作品展,它激发了我了解女性艺术创作历史的兴趣,感谢9位女艺术家们带来的美好的作品。
在观看作品前,先记住她们的名字:吴江涛,王小双,何一沙,蒋雨,李颖,刘洁,石高青,小满,朱可染。
是为序。
潘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