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2018-08-18 10:24:34)
标签:
语文中考复习 |
古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做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古代诗歌鉴赏部分主要考查: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情感。
2.借助联想和想像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画面或意境内涵。
3.理解常用写法及作用,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经典词句。
复习策略
一、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针对中考,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近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近体诗出现以后的除近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分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词: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词有词牌,一般分上下两阕。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储备诗歌鉴赏的知识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学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备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举例归类。
在平时的诗歌复习中,注意了解诗歌的作者风格,“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精练、含蓄、简朴、清新、明快等;关注诗词的思想内容,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爱国、乡愁等;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借叙事抒情,明了情与景的关系;了解诗歌的描写方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明确诗歌篇章结构的特点,如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欲扬先抑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能为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诗歌题材进行归类,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分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相近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既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归类的目的,是寻找相似性,比较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作品。千万不要以简单化、固定化、程式化的眼光来看待诗歌题材分类,更不要试图用固定程式来套某一类作品。这是因为:
首先,因标准的不同,某一作品有可能会被归入多种类型。历来都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即便古代流传下来的分类,也混杂着题材、功用、体制、情感等多个标准,比如常说的思乡题材,就是用情感类型进行题材归类,再比如白居易所说的讽喻诗,是以诗歌功能来分类,其他如边塞、战争、行役等是依据描写内容的事件属性分类。以《送灵澈上人》为例,从事件属性说它是送别诗,可从它描写的苍茫渺远的山中景象来说,又似山水诗的写法。
其次,即便归入一类的作品,其思想情感也是不尽相同,比如单就思乡而言,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马致远的《秋思》就大不相同,一个意气风发、前途阔朗,一个形容憔悴、前途暗淡迷茫,二者思乡情感的产生原因和表现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另外,除思乡外,二者在作品中都蕴含了其他思想内容。假如真的都千篇一律,诗歌也就不值得去读了。
就像前面所说,虽不能准确划分类型,但可以提供分析比较的学习机会地,所以历来作家学者也乐于归类。
现就常见类型,摘录一二,以供大家参考。如下:
题材类型 |
作品举例 |
思想情感举例 |
山水 |
《山中杂诗》《滁州西涧》《鲁山山行》 |
大多喜爱优美宁静的自然,内心淡泊宁静。 |
田园 |
《归园田居》《过故人庄》 |
喜爱田园生活,内心悠然、闲适、恬淡。 |
边塞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 |
赞美英勇将士,抒发报国情怀,较少批判战争 |
战争 |
《春望》《石壕吏》 |
多哀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
感时 |
《钱塘湖春行》《秋词》 |
赞美好时节或感伤时节消逝等 |
咏史怀古 |
《赤壁》 |
深沉思考,借古讽今 |
咏物 |
《赠从弟》《卜算子·咏梅》 |
赞美高尚节操 |
思乡 |
《春夜洛城闻笛》《黄鹤楼》 |
游子思乡 |
怀人 |
《夜雨寄北》《约客》 |
思念亲友 |
送别 |
《渡荆门送别》《送友人》 |
祝愿、难舍 |
宦游羁旅 |
《次北固山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因际遇不同而情感不同 |
功名仕途 |
《行路难》《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抒发远大抱负,或壮志难酬的惆怅,或艰难处境中的乐观昂扬 |
闺怨思妇 |
《望江南》 |
表达思念之苦,或受冷落的凄凉 |
爱情 |
《蒹葭》《无题》 |
歌咏热烈恋情、坚贞爱情 |
讽喻 |
《观刈麦》《泊秦淮》 |
批判当权者及黑暗现实 |
哲理 |
《观书有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论诗》 |
揭示事理 |
说明:此表不再就诗、词、曲的体裁进行区分。 |
系统总结诗歌表达技巧,也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必由途径。所谓表达技巧涉及篇章结构、主旨选材、句法组织、描写抒情等一切服务于表达的技巧方法。大体可以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语言修辞、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来进行总结。许多表达技巧具有普遍性,在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中也广泛使用,为方便大家复习,现就诗歌常用而特有的方法作如下总结:
1.比兴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最为古老的艺术手法,其中比兴手法被视为最能体现诗歌特性的艺术手法。比即比拟,兴为兴起,均是借助自然物象来描写抒情的艺术手法。比侧重喻意,比如《赠从弟》以挺拔坚毅的苍松喻人的品格,这就是“比”的手法,而对松的姿态的描写就是“赋”。兴侧重引发与故事相近的意境情趣。比如“关关雎鸠”就是兴,它与男女主人公的爱恋婚姻故事没有情节上的关联,但它展现的自然生机却与爱情故事一样具有纯美的意境,它不是故事本身,却能让读者在读故事之前,先感受纯美生命,便于读者进入作品构造的艺术境界。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古诗的美感源于意境,意境的构织源于情景交融,而借景抒情则是情景交融的单向解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情景交融的经典代表,自然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人的自然状态的喜爱与追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不是每一首诗都可以达到的,但借助景物来表现诗人心境的方法则更易于模仿应用。“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前句写人,后句写景,前句写迷途归家的强烈欲望和苦痛,后句写傍晚辽阔江面江水奔腾之势,后句是前句的应答和心境的展现,漂泊孤独,归途未知,更加深了思乡的愁苦,这就是借景抒情。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看似与借景抒情相似,其实截然不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用落花的奉献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这就是托物言志。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整首词塑造了一个不畏严寒落寞,坚守自身高洁的孤傲的梅花形象,这样的形象其实是诗人精神的化身,从描写内容与表现对象关系来说,这首词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4.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实为衬托之法。除了可以突出 “静”或“动”某一特征外,还能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形成一种辩证、立体、层次感清晰的完美意境。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古、高、曲、幽、深等字极力表现禅院的幽静,之后,“钟磬音”不仅衬托的禅院更为幽静,也使这幽静有了活气。再如韦应物《滁州西涧》,“幽草”“深树”“野渡”“无人”极写环境清幽,如果只写这些就无趣了,诗人用黄鹂鸣叫、激流飞舟衬托幽静,更添飞转流动之美,避免了单调,极具美感,耐人寻味。
5.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也是营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所谓实,即现实可观可感的情与景;所谓虚就是回忆或想像中的非眼前之情景。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对亲友的思念表现得浓重深沉。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实,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虚同,想像未来重逢之时,彻夜长谈,诉说今天夜雨中对你的思念。最妙的就是这后两句的虚写,突出巴山夜雨时的浓浓思念,意蕴丰厚。
6.用典
恰当的用典,会增添诗歌的文化韵味,对人物形象有极强的塑造作用。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共用两个典故。借向秀对嵇康的悲思,表达因白居易的问候而生的感激和思念,也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悲痛;借“烂柯人”这一神话故事,悲叹自己长期遭“弃置”的命运及恍如隔世的感觉,极为伤感。
三、掌握方法技巧
赏析古诗词,必须读懂古诗词。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1.看题目,知信息。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钱塘湖春行》交代了写作重点。或提示了诗歌类型,如《送元二使安西》则提示了本诗为送别诗,《赤壁怀古》为怀古诗,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都有自己特定的情感和主题。
2.读诗文,明内容。
通读全诗,逐句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明示”和“注释”。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等。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3.析意象,品情感。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柳”与“留”谐音,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鸿雁(泛指书信、音讯)、梅(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杜鹃(子规,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是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诗歌中更多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冰清玉洁的情怀。
4.善想像,补“有无”。
诗歌中往往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
5.借典故,明心志。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典故本身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历史,使得作品言简意赅,典雅含蓄。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借古论今。如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借古讽今,借赞孙权,慨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自己拳拳爱国之心和报国无门的郁愤。抒情言志。如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连用了汉文帝遣冯唐赦免魏尚、天狼星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立功的愿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常识,施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强烈愿望。了解典故对准确地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题是很有帮助的。有些典故有着约定俗成的特殊指向意义,如归雁、鸿雁泛指书信,表达思乡思亲之情;青鸟指信使,寓意渴望得到某人的消息。此时此境与典故中彼时彼景相结合,通过联想,能创设新画面,加深意境。
6.知作者,悟主旨。
了解作者对感悟其诗歌内容主旨助益良多。言为心声,作者生平境遇,思想性格必然见诸于笔端。如苏轼一生数遭贬谪,祖国山河美景与人生宦海起伏,屡屡见于诗中,亦时时展现他傲视苦难、超越痛苦的旷达思想,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前半生的悠然生活与后半生的凄苦飘零,诗歌中亦表现明显,《如梦令》《武陵春》可见一斑;刘禹锡铁骨铮铮,逆境之中斗志昂扬,读其诗歌《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派豪气;柳宗元困守柳州,郁郁寡欢,其作《小石潭记》《江雪》孤独索寞、孤芳自赏,一片凄清之气。可见了解了作者,诗歌内容思想也就读懂了一半。另外,文学史上还有很多我们熟知的诗人形象,如田园诗派的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多写田园美景悠游自得之情;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陆游、杨炯等慷慨豪迈,多以边塞苦寒、将士杀敌报国为题材;婉约词人温庭筠、李清照、柳永,离愁别恨、感时伤世,婉转绮丽、情韵相谐;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用语豪壮,渴望报效朝廷,为国立功;杜甫忧国忧民(“三吏”“三别”),李白豪放洒脱(《行路难》),李商隐儿女情长(《夜雨寄北》《无题》)。唐诗重韵致,多情景交融,宋诗重理趣,多事中见理(《观书有感》《登飞来峰》)。了解作者风格再读诗对其内容、思想的理解就有的放矢,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