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2022-03-28 11:38:15)
标签:

惜福说213

不可避免的怅然若失

城市古今

情怀可期

分类: 惜福说

        出差或出国都遇到过如此发问:你讲的是北京话吗?

       很认真答:我讲的是普通话。

       假如人家有兴趣深问这两者区别,便耐心把话题展开;假如只随便问问,至此即可。

       说两者区别倒也简单:去掉北京方言便是普通话。举例说:央视新闻主播即普通话模板。北京话是带有北京方言的,故而不能等同。

       十五岁高一转学第一天即由女同学以一口京片子来开启对白:

       问:你哪儿转来的?(“哪”后面加“哈儿”、且两个字要并一个音儿)这一句六个字的简单问话,北京方言儿化音就已味道十足。

       老老实实告诉了她咱姓氏名谁、家乡哪里。

       该同学又多打量几眼然后带着女孩儿家傲娇的、有点拉长、有点尖细的高声儿、:你骗人。这句话原本是好意,她说你那么白白净净秀秀气气怎么可能是乡下来的?但接下来一句就有点“惹火”了:就是你说话有点儿怯。(怯:有口音的意思)。

       这就是典型北京妞儿特点之一:没恶意但直白,有时候跟粗鲁可直接划等号。被惹了不能恼就激发出一个迂回灵感来:直接跑班主任那儿、自觉是脸上发烧似的(那时有顽固的贫血症、别人总说发怒的时候脸色最好,有粉面桃腮效果)对老师说:您能一周后再提问我吗?默写随时都行。之所以敢约定一周,也是对自己有信心,因为在乡下时听广播也是一大爱好,认为调整下个别拗口的字词,字正腔圆就不是问题。班主任冯老师是位来自牛街的回族美女,那时眼光目测约近不惑之年,肤白貌美眉目如画,倒回去十年二十年都不知怎样个好看法儿。她大约很诧异这看去挺小不点儿的女孩儿口气不小,第二天就点名上讲台默写头天刚学的《九歌.国殇》篇前八句、即难写字很集中的部分。倒也有自知之明:一是粉笔字很难看,二是偶尔有倒插笔,三是个子矮小,白瞎了诺大黑板挤挤挨挨写出很不大气的一堆儿。但是,即使老师要求把拼音都写上都坚信不会错一个声调、故而字的笔画再多也断不会缺胳臂少腿。

       后来很多年里,每当遇阻,都会梦到被叫上讲台去默写、而“左骖殪兮右刃伤”其中那两个难字怎么都想不起来然后就急醒了。

       自我解梦:因功课没做足而来的心理暗示。

       从此视善意解读、快速融入、预先功课等为自我修习部分。

       那女同学一直都是粗枝大叶的一个,没少挨美女班主任的调教,被乡下来的迂回着“示威”了也没记仇,熟识起来后还随时能“怼”她的北京方言。例如:

      “我走了”说“我颠了”,可调侃:不是骡子不是马,颠什么颠?

      “我在家呢”是“我挨家呢”,直接取笑她:你挨打呢吧?

       城里人也说土语把收音机叫话匣子,大笑她:你七老还是八十呀?我奶奶才那么叫呢。

       于斗嘴儿中这北京妞儿就被各种“嫌弃”了。也是,她词句实在贫乏的很,每个闲聊的开头句式都是:咱班主任就是向着你......

       没说出口的那句是:你个大傻妞儿,谁会平白无故白浪费好呀?

       少年往事、故人旧情往往是存储,会在不经意间自动回放,如提醒、凸显或强调似的挥之不去。老城区已经在旧貌换新颜、似曾相识的变化中,迁出、流入向来是城市功能,一座城的包容度即一座城的繁荣度。所熟悉的城市味觉在快速节奏里渐渐淡去,蓦然间,发现那原本觉得有些“油腻”的京片子对白在减少中,而少了这味觉则明显风情寡淡,怅然若失的情绪时时涌来。

       若一座城少了重要细节,必然失却老味道。

       忽然想去钟鼓楼,那是几十年里只路过总错过的地方,钟鼓楼下尚有大片的老房子,便在一个雪后晴朗的冬末天气走向那里。

       晨钟暮鼓,不做成语也无关信仰时,是古时晨时敲钟、暮来击鼓的报时工具,钟鼓楼自然是为着楼高声远而建。

       北京钟鼓楼位于东城地安门大街北端,北钟楼、南鼓楼两楼相对而立,是元、明、清时期的报时中心。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于火灾,乾隆十二年(1745)重建,是古建艺术中代表性作品,有极具辨识度的重檐歇山顶,也有专用于城楼等建筑中整齐划一的黑瓦铺顶、绿琉璃剪边等显见特点。

       钟楼,通高47.9米,是老北京南北中轴线最北端的建筑,清朝重建时作防火设计,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于建筑内部将天井、声道、传声融为一体,钟声通过建筑结构而产生共鸣,使得钟声浑厚绵长而致远。假如曾惊羡过欧洲古老剧场的回声原理应用,此一刻,更为这古建艺术中独有的一绝而自豪。

       钟楼铜钟有“古钟之王”之称,钟体高5.55米重63吨。当然,今日看到的已是仿制品。

       至于钟声为何是108声,俗语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两遍即是。理论依据则见明代《七修类稿》记载:扣108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古代五日为一候,六候为一月,故一年七十二候),正是此数。

       鼓楼,通高46.7米,高度小于钟楼、楼体大于钟楼。

       钟报时、鼓定更。

       鼓楼的1面主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节气,击鼓规律与敲钟类同。参观时如赶巧,特定时段有击鼓3分钟表演。

       当然也不可忘近代史上1900年那不堪回首的一段,钟鼓楼幸免于难、却也被洗劫一空。

       本打算钟鼓楼的门票一起买,售票处一位很是京腔京韵的和善女士却说楼梯高又陡,您要是没累着下来再买钟楼的吧。同时提醒说击鼓表演就要开始了,先去鼓楼哈。

       世间善意均不可辜负,便没对她说有登山基础,这区区几十米不在话下那等题外话。

       好嘞,听您的。也这么很京味儿的回她。

       直到天将晚倦鸟应归时,居然还在一时氛围里没走出,就干脆再顺着胡同儿随意游走。

       见一位老人牵着男童的手走着、有年轻人迎面而来:大妈,没吃呢吧?由不得漾出笑意:著名相声段子里那句“您吃了吗?”并不夸张但不完整,细节须细品方知区别。不一会儿再见那年轻人又追了来,手里拿的是小吃包、执意送男童的。老人家和男童并未太客套只道着谢接过。从对话里不难听出两家是老街坊、男童偶尔回来看望老人的。

       有里儿有面儿、进退有方,老北京人情世故在此略见一斑。

       不免开始回忆自己不敢轻易拿吃食给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少年了?很年代久远之感,可否只这胡同儿里的人情还依然?

       或许这也高楼林立与老胡同儿四合院的差异?一如被取代了的钟鼓声声......

       得与失、毁与重建,有时觉得是人类宿命般的伴生体。

       既然这是一个无法两全的世界,就别去作“地域黑”吧.?既谓瑕不掩瑜,而最常见之误是在不知不觉中反其道而行、微瑕被放大太多失却瑜却不自知;本在穷尽一生去感知世界却难免以偏概全。

 

    (很巧合北京卫视正在播出京味儿题材的电视剧《鼓楼外》,这是继《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后的系列剧,但切记文艺作品与历史并不完全等同。)


图片记履痕: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安居这座城45年了才来看它,就远、近、正面、侧面无遗漏地看)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东北有门登钟楼,60个台阶的单行楼梯,与鼓楼的高度区别在拐弯的楼梯)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于钟楼南望看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于钟楼北望遥看奥林匹克公园的奥运塔、近看老城遗存胡同儿)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鼓楼院子里看钟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鼓楼楼体大于钟楼,也东北门入口、60个台阶,双向上下道)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三分钟击鼓表演)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花甲年的“红战袍”咋跟鼓的颜色那么相近呢【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鼓楼背影,与钟楼之间的小广场,老城人的福利【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我和我的城】寻味钟鼓楼
(胡同即景,柿子树上的柿子不是摘不到、而是特意留,给鸟儿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