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爱斐堡酒庄游弋时看天儿尚早,且已到了下午最佳光线时段,便临时起意,决定沿潮河逆水而上、且行且拍。非景点游历,不止可享受一路山清水秀,更兼车辆稀少行人全无、大有寻幽览胜之感。
从去年起,行远多有不便,顺势而为开启“附近”计划,算是充分利用这一个时期吧。比如从润泽一座城的五大水系走起,回身再来看安身立命的这座城,则是另一重清晰。今日之潮河即潮白河水系出密云水库、未与白河交汇之前的河段。
(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致谢!)
密云水库乃京城饮用水源。
那么,文字相关处不妨摘取《论语》一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想来行走便利的现代人答案多是乐水也乐山,至于仁抑或智,关乎修为境遇,太过庞杂不如就事论事、拆分解析的好。说到古典解读,这一个“乐”字也难免众说纷纭,干脆交由专家专注也算不抢人家的专职事。作用于自己,读音是音乐的乐还是快乐的乐、或者是重要的“要”,还重要吗?文化作用于社会文明与进步岂不更能证明文化?
此刻秋水,有着季节澄明。
此刻秋山,因季节沉淀而凝重。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北宋时与秦观合称“二观”的词人王观《卜算子》这句最常见引用。忍不住瞎想:大凡送别、赋诗,想必都是有经历的人,这么妙的句子当与现代人“眼里都是故事,脸上不见风霜”异曲同工。那么,秋水秋山比之春水春山可有更适合些?
临水而立看湍急的河流并不为顾影,细数浪花也是趣,兴致正浓时见有骑行人路过,便效仿一回也师也友也长兄的平心静水先生,向骑行人竖起大拇指,那次是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遇见骑行车队时老友一手开车、一手伸到窗外做这个动作,并解释说:为对方加油但不干扰对方。

这次所遇居然也是位热心老兄,还停车下来聊上了,自曝是密云区本地人,年过花甲有五,瞥一眼路旁车子“训导”说:比我小多了吧?别一天到晚开车,爱上个运动,那才身体好。眼见人家身材底气都这么棒、必须服,赶紧应诺称是。大约太受教了惹这老兄开怀,继而指导说:车子可以继续往前开,密云水库正放水、壮观呢。看了这处再往前开、看潮河水库去,水库大坝上有车行道,绝对好风光!
行走,但为此般遇见。



泄洪大坝下方正在施工中,日后又将多出一处好风景。兴致勃勃踩着乱石上去仰看大坝泄洪的那一刻,任由情绪奔泻与水瀑飞流同频共振......


潮河水库大坝上设有专职看守员,这里是京城重要的饮用水源,可穿行不可滞留,即使只能缓缓车行一览,山间平湖之美足可慰心。
大自然的魔力很容易使人陷在某种情绪里欲罢不能,干脆再返回潮河边石滩处、支起折叠桌椅发呆好了,或也是一种修习。






思绪飘至老子与孔子。(原文采用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本。梁海明译注)
有说是两位先哲一起出游遇河,老子有:“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论语》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算作温故吧,因水而起,看先哲们对同一事物不同学派而作的不同发声,却又同为传世经典。
那么,对应时代变迁,相信“上善”的定义也要做自动修正吧?
水,定义为无色无味、人与万物之必须。可吟颂、可比拟,虽做过上善类比然也有不为善的另一面,比如洪水、比如污染的水......
河,天然而成的水道,秦汉以前专指黄河,其它则名“川”或“水”。
说起此处有些汗颜,那年游历东瀛岛国,有河则称川,后知后觉才想起“子在川上”之川,本对那岛国人盗用自家的“大方块”来造字有些不甘的,却因其尊重来处而沉默,以及其它类似等等。
读书本以致用,但怕为沽名而舍本求末、为实用而断章取义,即如“逝者如斯夫”之叹,略去的,可不就是“不舍昼夜”的朝夕之争吗?
愿所有的汲取莫失精要罢。

(山间的洋姜花,靓丽如精灵)
(晚霞相伴的归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