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爱葡萄,与祖母和七夕有关。
在祖母碎碎念式的故事里,有牛郎织女。最吸引人之处说七夕那晚的葡萄架底下能听见牛郎织女的“悄悄话”。
当家母亲是与生俱来的“大女人”范儿,儿时的家前院种满带来家庭财富的参天大树,内院只水井有大树乘凉,母亲嫌花花草草易生蚊虫,当然也就没种葡萄。
大凡思而不得的事最易成情结,钟爱葡萄因此而起。
七十年代中期,年长五岁的姐姐以全年级第二名的成绩从乡村中学考入名曰城关、其实是个乡镇的高中,但那所高中确实是家乡一带颇有声望的学校,学校居然有个图书馆、还居然找到一本《欧也妮.葛朗台》。当然,那么稀缺的书籍是不允许带出学校的,姐姐便带着极端兴奋充分利用她的好记忆力给她十岁的妹子我讲述那本书,无意间既做了外国文学启蒙还同时开启了想象空间:巴尔扎克细腻的笔下,十九世纪法国乡妞儿欧也妮招待她初恋堂弟的那串葡萄都是鲜灵的,虽说忒侧重旁枝末节会忽略主旨,也算喜欢上阅读的另类打开方式,后来上外国文学那门课时很是与老师互动良好。
阅读衍生出对葡萄园、酒庄、古堡等等的喜欢不过是审美层级的变化而已,并不与初心相悖。
成年后依然喜欢民间神话多过西方童话,但不影响对游历过的欧美葡萄酒庄心生欢喜。或许,不同文化的交汇即使有所碰撞也该是“花”而非“火”。
这段并不适合游走的年份,在着眼附近。
一直听闻密云区有一处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占地有1500余亩,有资料说耗资7亿打造,终于在京城反常的连绵秋雨后的一个好天气、并节前游客稀少时抵达。果然群山环抱的谷地清幽无尘也无风,偌大地界儿因游客少如专享一般。
城堡、酒庄、小镇、葡萄园,构成元素虽为人工打造,2007年至今也沐雨栉风十几载,倒也匠心用意安在,尤其欣喜于贯穿的、不同风格的葡萄长廊,即使于1997年见识过吐鲁番街头有“世界之最”之称的葡萄长廊、虽然七夕已过,心底的那份珍藏也可再次晾晒于此刻阳光。
仲秋将至的葡萄园,秋意还未染色,风轻云淡、暖意正好,特意着长裙配平底鞋,既不唐突那般考究的酒艺之美,也无碍走走拍拍。
原本最想补上一课的是酒窖艺术,人家禁止拍照就极目看,没有哪种相机能胜过自己的眼睛,因为只有赋予了情感温度和独属故事才是最好的记录。沿旋转石阶下行酒窖,恒温恒湿的庞大石室里的橡木桶、墙壁上石刻的私人藏酒窟,独有气息扑面而来。
犹疑再三还是没有去品酒,因没有计划住宿、某人需要开车返回自是不甘放一个人独饮。
这也不影响心情,令人微醺的,不只是酒。
附一组图片记录:

一、前后看大门


二、城堡与酒窖











三、葡萄长廊


(曾经养过的花儿,今天才知道叫八宝景天。第一道长廊两侧的盛开)
四、葡萄园








五、儿童乐园



六、风情小镇







加载中,请稍候......